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量的估计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吴承明 时间:2010-06-25
    的,尤其是化产业的发展,是受市场需求的制约的。旧没有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统计,也没有市场交易额或商品流通额的统计,因而在考察近代中国市场时,我们总要注意市场上商品量的估计,意在以这种估计代表市场上的有效需求。先后研究的课题不同,估计的内容和方法也不同。现在我把它们综合起来,试作一长期比较。

所谓市场商品量,是指某年或一个时期平均每年国内生产的商品加进口商品。国内生产的商品,有的即其产量,有的是除生产者自用以外的上市量;作价一般用生产者价格或第一次交易时的价格。有些商品不是从生产上、而是从流通中估计的,则是指较长距离的贩运贸易的商品量,按其报关价格作价。总之,所估商品量,原则上不包括地方小市场上生产者之间的品种调剂、余缺调剂等使用价值的交换,也不包括上市后商人之间的转手交易和对消费者的零售交易。进口商品是其进口净值,以到岸价格为准,不计到岸以后的流转交易。又估计称国内市场商品量,因出口商品海关有详细统计,无需估计;不过,出口商品均先有国内流通,已包括在国内商品量的估计中。


一、农产品的商品化


这是我们较早研究的一个课题。意指鸦片战争后,门户开放,招致经济的分解,形成农产品的商品化。这项研究,是在编写《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时,由徐新吾领导的一个上海工作组完成的,估计结果都载该书,兹摘列如表一。

表一所列,除粮食外,都是与出口有关的商品,因为早期推动农产品商品化的,主要是茶、丝、棉花、大豆等出口。估计方法主要是根据海关统计的出口量,加上估计的内销量,即市场商品量;估价时,也是出口价格与内销价格分计。这些出口品都多少经过整理或加工,但仍可视为农产品。惟出口丝,已是工艺品(出口多是厂丝),是把它折算成桑蚕茧,估算桑蚕业的商品化程度。

现以桑蚕茧为例,说明此项研究的内容。鸦片战争前,生丝主要是供家庭和机坊织绸之用,年约5.5万担,连同少量出口,共6.4万担。按每担丝需鲜茧15担,共需茧96万担,可视为茧产量。1894年,出口土丝、厂丝8.32万担,内用约7.7万担,共16.02万担,按同法折茧240.3万担,加这年出口干茧折鲜茧2.89万担,合计243.19万担,是1894年茧产量。其中,现代化丝厂消用33.78万担,手工丝厂消用8万担,连同出口干茧折鲜茧2.89万担,共44.67万担,是为商品茧,占茧产量的18.37%,即甲午战争前桑蚕业的商品化程度只有18%强。1919年,出口丝13.15万担,内用估8.4万担,共21.55万担,而厂丝比重加大,按每担丝需鲜茧14.5担计,加出口干茧折鲜茧10.42万担,共322.91万担,是为茧产量。其中,现代化丝厂消用130.56万担,手工丝厂消用19.58万担,连同出口干茧折鲜茧共160.55万担,是为商品茧,占茧产量的49.72%,即1919年桑蚕业的商品化程度已近50%。

以上茧产量和商品量,都按出口和国内茧价分别计值,以便各项商品加总之用。从这项研究中,又可约略估计出1840年以前我国约有桑田240万亩,桑蚕农户160万户;1894年增为480万亩,240万户;1919年增为625万亩,308.8万户。

粮食是按一定的人均占有量估出产量,再按下列三项估出商品量:(1)非农业人口,包括城市居民、驻军、矿工、游民等所需粮食,扣除漕粮等征调部分;(2)估计茶农、蚕农、棉农、蔗农、盐民、渔民等户数,设每户需补充口粮半数;(3)酿酒、制酱、制醋及纺织品上浆、手裱糊等所需粮食(不是全部需购买)。商品粮占产量比重即粮食商品率,按此项研究,1840年为10%,1894年为15.8%,1920年为21.6%。

在估算中,除粮食外,农产品商品值增加最大的是罂粟。国内种植罂粟,大约始于1850年代,至1880年代,国产鸦片已超过进口。20世纪初,由于国际干涉,种植数量有所减少,但价格大涨,估计1920年产值达3.9亿两,实属惊人。不过,罂粟的价值很大部分是禁烟当局和走私集团所得,其中有多少是农民商品化的收入,还难以肯定。

如不计罂粟,1840—1894年54年间,粮食、棉花、茶叶、蚕茧四项商品值由1.92亿两增至4.66亿两,年增长率为1.65%;可见农产品商品化的速度是很慢的。而其中又很大部分是价格因素,如果按1894年不变价格计,这四项商品值的年增长率仅为0.92%。1894—1920年26年间,农产品商品化加速,按粮食、棉花、大豆、烟叶、茶叶、蚕茧六项商品计,由4.99亿两增至14.49亿两,年增长率为4.18%。扣除价格因素,按1894年不变价格计,年增长亦仅1.68%而已。


二、1869—1908年国内市场商品量


这是我提交1994年洋务运动国际学术讨论会的一篇:《洋务运动与国内市场》(载《文史哲》1994年第6期),是用厘金、常关税、海关统计的土产埠际贸易值、盐、进口洋货等五项指标来估计国内市场商品量的增长;限于资料,未能包括整个洋务运动时期,而只有1869—1908年。


(一)厘金覆盖面广,遍及内地各省,研究19世纪土产运销者,无不注意厘金。但厘金税率不定,省自为政,很难用以估算货运量;我过去在考察19世纪市场时也只以厘金作为发展趋势,未用为数据。厘金统计最令人疑惑的是它一直徘徊在1 500万两的水平,有减无增,与贸易发展趋势不符。经研究,我认为主要是19世纪后期物价下跌所致,如用物价指数修正,仍是稳步增长的,见表二。至于1894年之下滑乃形势使然,盖1892年起清廷田赋、关税、其他收入均大幅度跌落,非只厘金。厘金的另一难题是各省扣留部分无法核定。不过,过去未免夸大,户部报称四五百万两概指甲午之际,经1897年财政整顿追回200万两,我以为各省扣留数不会超过15%。

对厘金之最大误解恐怕是在税率上。厘金原意值百抽一,各省滥加,遂无标准。一般都强调清廷“搜括”,估计从高;美国D·H·珀金斯在其《中国农业的发展》中各省分计,然平均达3.5%—3.7%,实亦从高。原来海关洋人谋攫取内地税权时曾做过调查,中国内地税实低于拟议中之子口税2.5%。子口税行后,与厘金处于竞争地位,厘金过高,则商人诡寄子口渠道(也有少量诡寄于海关之复出口渠道,其税率亦为2.5%),这是厘金收入不振的一大原因。但我考察多项事例,商人货运转寄子口者大半不是因为厘金税率过高,而是因为厘卡腐败,稽迟延宕。同时也有降低厘金税率以与子口争夺货源之事。甲午后,清廷命令加厘,多省拖延不行,盖恐失货源。我用罗东玉《中国厘金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7—12章所述20个省的不同税率,再用1880—1889年各省厘金收入额作权数,求得总平均税率为2.26%,低于2.5%的子口税。我认为这是合理的。因用此税率将各年厘金收入还原为货运量,见表二。各地厘卡均有刁难商旅额外勒索之事,不过这不影响货运量之估算。

表二中的厘金数,是减除洋药厘、土药厘、盐厘之数。因洋药厘、土药厘根本与鸦片之价值无关,鸦片作为商品的价值已包括在进口洋货之中。盐的流通我另行估算,不过有的年份盐厘过小,未能减除。又厘金统计至1908年止,1911年系资政院预算数。

(二)常关税原有800余万两,鸦片战后无统计,实行厘金后更凌替,19世纪70年代约200万,80年代约260万,20世纪初约100万。1888年起,广东二关由海关接管;1902年起,各省24个关由海关接管;接管后税收激增,有历年统计(见戴一峰《近代中国海关与中国财政》,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兹按上述情况,也以2.26%税率还原为货运量,见表二。

(三)土产埠际贸易。此是海关统计的“各关贸易货价全数”中的“土货出口总数”,包括各关运往其他关的土货,也包括转运往外洋者。它增长甚速,部分是夺取厘金的货运即上述改入子口而来。惟此项流通限于轮船运输并向海关报关之货运,而厘金货运大皆土法运输及无海关处所者,二者相加可代表80%以上的土产贸易。其值见表三。

(四)盐。我在《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中估计鸦片战争前后官私盐销量共5 853万两。盐销量只随人口变动,本期无大增长。惟甲午后增课、增厘而主要是加价,无各区全部引数及批价,无法估算,只好据张謇《改革盐政计划书》及督办盐政处1910年统计,计全国国产盐成本2 750万元,各项课厘加价4 542万两,共作6 500万两,列入表三。此数实已计入各省扣留数。

(五)进口洋货净值,据海关统计。从表三可见,洋务运动期间,市场商品量的增长十分有限。19世纪最后30年,即1869—1899年间,市场商品量增长74.7%,年增长率不过1.88%;若用物价指数修正,仅增长59.7%,年率只有1.57%。进入20世纪,即1899—1908年9年间,市场商品量增长35.7%,年率达3.45%;但主要是价格因素,用物价指数修正后,年率亦仅1.54%而已。

洋务运动于19世纪60年代引入现代化产业后,即遇到一个总需求不旺、物价下跌的市场局面,直到世纪末才见转机,成为洋务派不能正常发展的原因之一。这期间,进口洋货中,占第一、第二位的是鸦片,每年大都在3 000万两以上,加上估计的走私数,1869—1894年进口鸦片220余万担,值9.97亿两;1895—1918年约81.5万担,值5.72亿两。鸦片戕害人民,姑且不说,而其市场作用则完全是消极的,它汲取了消费者十数亿两的购买力,成为工农业发展的一个阻力。如前节所说,1880年以后,国产鸦片的数量已超过进口鸦片,估计1894年值9 000余万两,1919年达3.9亿两,这个商品值并未包括在表三土产商品量之内。国产鸦片,虽然也汲取了大量消费者的购买力,但它同量增加了烟农、走私商和缉私官的购买力。表三中未能列入此项商品,是估计中的一个漏洞。
三、1920、1936年国内市场商品量


这是我在编写《资本主义史》中,估计1920、1936年工农业总产值的时候,同时估计了各类产品的商品值,并在该书第三卷中作了分析,后曾单独发表。这次,又根据我在《论工场手》中对手工业商品值的新估计,作了修正,汇入表四。

表四显示,1920—1936年间市场的发展是较快的,商品量的年增长率达3.6%,按可比价格亦有2.51%。而这个表所示最大变化是在商品结构方面。化工厂产品增长最速,年率达7.55%,按可比价格亦有6.29%,这包括了日本在东北的工业开发。因而,现代化工厂和矿冶产品,1920年只占国内生产商品量的13%,到1936年已占20.5%。相应地,手工制造业产品所占比重降低了10个百分点,这是意中之事。农业产品的商品量这时期也颇有增长,年率达4.19%,不过这一点没有把握,因为对这时期的农业生产有不同看法,我采用的是比较乐观的一种。不过,这时期作物有较大发展是可以肯定的,因而如表四所示,农产品在国内生产商品量中的比重略有增加,是有可能的。

然而,表四因为是以1936年作基期,没有能完全反映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和1931—1935年经济危机对市场的作用。日本侵占东北,一时使国内市场交易量丧失15%—20%。30年代经济危机,使国内土产埠际贸易变成负增长,到1936年比之1930年,负增长率为11.85%,加上东北的国内产品运销,负增长仍有3.14%(参见《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页221—222)。


四、土产埠际贸易和洋货进口净值


以上估计,都是利用间接的或单项资料,自非准确,且不免主观性。原来统计资料中,惟海关统计的土产埠计贸易及洋货进口净值较为完整,时间亦较长(前者1868年起,1931年止)。因将两者按五年距摘列入表五,并制成指数,以观察其增长速度及趋势。

“土产埠际贸易”,如前所说,是海关统计“各关贸易货价全数”中的一个项目,包括各关运往其他关的土产值,也包括由这关或那关再出口外洋的部分。所谓土产,指中国生产,包括在华外商工厂所产。而“各关”,少时14个,多时50个,不过关系不大,因主要的关总是统计在内。这项统计的最大缺点是,它限于轮船运输并报关的货物。在抗战前,轮船、铁路、汽车的总货运量(吨公里)中,轮船约占25%;尚有木帆船运输量,无从统计。又西北、西南一些不设海关之地的贸易,自也无从统计。此项“土产埠际贸易”统计虽极不完整,但其发展趋势和速度(指数)仍有代表性,并且是惟一的。从指数看,增长最快是在20世纪前10年,以及1915—1925年10年,年增长率均在8%左右。1925年以后绝对值增大,1931年达最高峰,速率则降低。

表五中的“洋货进口净值”也是取自“各关贸易货价全数”中的一个项目,它与海关外贸统计的进口净值有些许差异,不过在以万关两为单位的表五中,这种差异已不存在。海关的“各关贸易货价全数”统计散见各年关册,发表过后又常有修正。表五系取自王水从历年关册中整理出来的数据,载《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年第1期。


五、国内市场商品量估计


现将以上各种估计汇列入表六。表六中1840年的商品值,因我原来的估计过低,无力重估,用在《论清代前期我国国内市场》(见本书)“附记”中所引吴慧的最新估计。其他各基期,估计方法不同,根据也有异,汇列一起,当然更见粗糙。不过,我想还是可以约略看出近百年来市场发展的大概趋势。

表六可以看出,19世纪下叶,国内市场的发展是缓慢的,包括进口洋货,商品量的年增长率不过1.5%。60年代开始建立的洋务派以重工业为主,无力为自己开拓市场,反而受制于一个价格下跌、市况不景气的国内市场。这时期市场的扩大主要靠茶、丝、棉花等出口引起的农产品的商品化,城市人口的增长显然也扩大了粮食的商品量。甲午战争后,情况有所改变,1894—1908年,市场商品量增长的年率达4%。一方面,洋货进口猛增,一方面,国内有个“设厂自救”的运动,同时手工业繁荣,推动了市场的发展。然而,这时期物价猛涨,如果剔除价格因素,商品量的年增率只有1.12%,反低于前期。不过,物价上升、市场活跃,总的说是有利于工农业生产的。

市场的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表六见1908—1920年商品量年增长率达10.46%,其中国内生产商品达11.37%,这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时期物价变动不大,按可比价格计,亦有8.86%和9.76%。这期间,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所谓中国民族资本的“黄金时代”;而据我考察,中国手工业生产大约在1920年达于顶峰。1920年的国内生产商品值中,手工制造的商品比现代化工厂的产品大3倍多,几乎与农产品的商品值相当。这种商品结构,到1936年才发生重要变化,已如前述。1920—1936年间,商品量年增长率降低,主要是受30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原来直到1931年,仍然是增长较快的。较精确的1936年埠际贸易统计(限于轮船运输和向海关报关的商品),贸易总额中手工业品占42%,现代化工业产品占34%,而农产品只占24%了(韩启桐:《中国埠际贸易统计,1936—1940》,中国院社会研究所1951年版)。

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国内市场的发展只是洋货的泛滥,甚至把全部进口都看作消极因素。这种看法不全面。从表五的长期指数看,在19世纪后期,进口洋货的增长速度确实比埠际贸易量的增长为快,但这时候洋货在整个市场商品量中所占比重不大。洋货比重最大时是在20世纪初,几近20%(表三的1904—1908年)。不过,趋势很快就扭转过来,到1920年,洋货净值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11.7%,1936年只占8.74%了。即使在19世纪后期,外贸的发展也会引起内贸的发展。在上海,1870—1910年,运进上海的洋货增加了328%,经海关运进上海的土货增加了535%,不经海关运进上海的土货与经海关的大体相当。就是说,内贸发展快于外贸,这就使上海能够工业化,成为全国工业中心。到30年代,上海的贸易额约占全国1/4,而现代化工业产值占全国1/2(张仲礼:《近代上海城市研究》,1990年版序及页157)。遗憾的是,取得这样现代化成绩的,只上海一埠而已。

表一 农产品的商品化:规元(单位:万担,万两)

种类|1840前品量|1840前商品值|1894商品量|1894商品值|1919/1920商品量|1919/1920商品值

粮食|23300.0|15533.3|37250.0|37250.0|52683.0|105366.0
大豆|-|-|1644.7|1905.5|4744.2|12155.6
棉花|211.2|1277.5|270.8|2715.0|876.2|11277.5
烟叶|-|-|400.0|1470.5|638.0|4477.6
茶叶|215.3|2433.0|386.9|5330.0|276.7|6110.3
蚕茧|…|…|72.3|1275.5|217.8|5527.2
合计|——|19243.8|——|49946.5|——|144914.2
罂粟|-|-|32.5|9413.3|25.0|38990.0

表二 厘金货运量估计

年 代|货物厘金数(万库平两)|物价指数|按物价指数调整后的厘金指数|按厘金数折合的货运量(万规元两)

1869|1288|100.0|100.0|60943
1874|1267|78.8|124.8|59920
1879|1235|75.3|127.3|58416
1884|1209|72.9|128.8|57168
1889|1493|83.5|138.8|70624
1894|1421|87.1|126.7|67230
1899|1658|109.4|117.7|78407
1904|1926|116.5|128.4|91084
1908|2106|129.4|126.4|99606
1911|4413(预算)|124.7|274.8|208739(据预算)

注:物价用唐启宇指数改编。1库平两=1.069规元两。厘金平均税率为2.26%,折算时用千位数。

表三 市场商品量估计 单位:万规元两

年代|厘金货运量(A)|土产埠际贸易(B)|常关货运量(C)|土产商品量(E=A+B+C+D)|进口洋货净值(F)|国内市场商品量(G=E+F):实数|指数|修正指数*

1869|60943|9003|9469|5850|85265|7476|92741|100.0|100.0
1874|59920|11275|9469|5850|86514|7170|93684|101.0|128.2
1879|58416|12900|9469|5850|86635|9160|95795|103.3|137.2
1884|57168|11980|12301|5850|87299|8106|95405|102.9|141.1
1889|70624|17177|15310|5850|108961|12352|121313|130.8|156.7
1894|67230|20732|14779|5850|108591|18058|126649|136.6|156.8
1899|78407|32885|14779|6500|132571|29493|162064|174.7|159.7
1904|91084|41388|22124|6500|161096|38328|199424|215.0|184.6
1908|99606|48875|21062|6500|176043|43948|219991|237.2|183.3

折合率:1库平两=1.069规元两,1海关两=1.114规元两,1元=0.715规元两。
* 按表二之物价指数修正。

表四 1920、1936年国内市场商品量 亿元


项目|1920|1936|年增长率(当年价格)|年增长率(可比价格)

国内生产商品|89.58|163.01|3.81|2.54
内:农业产品|39.09|75.33|4.19|2.84
手工业制造业产品|38.75|54.41|2.14|0.95
现代化工厂产品|8.83|28.31|7.55|6.29
矿冶产品|2.91|4.96|3.39|2.18
进口洋货净值|11.88|15.61|1.72|2.32
全部商品|101.46|178.62|3.60|2.51

1921-1936年物价指数:农产品123.2;工矿品120.7;进口品0.91。

表五 土产埠际贸易和洋货进口净值

年份|土产埠际贸易(万关两)|指数|洋货进口净值(万关两)|指数
1868|8760|37|6513|29
1870|7898|34|6872|31
1875|10510|45|7088|32
1880|12524|54|8819|39
1885|11032|47|9792|44
1890|14571|62|13784|62
1895|21274|91|17531|78
1900|23392|100|22379|100
1905|36269|155|45834|205
1910|54551|233|46244|207
1915|63604|272|44959|201
1920|92242|394|77403|346
1925|141633|605|95396|426
1930|162197|693|129677|579
1931|169874|726|142037|635

表六 国内市场商品量估计 规元亿两


——--------|1840|1869|1894|1908|1920|1936
国内生产商品|5.25|8.53|10.86|17.60|64.05|116.55
进口洋货净值|-|0.75|1.81|4.39|8.49|11.16
全部商品|5.25|9.28|12.67|21.99|72.54|127.71


平均年增长率(%)

——|1840-1869|1869-1894|1894-1908|1908-1920|1920-1936
国内生产商品|1.69|0.97|3.51|11.37|3.81
进口洋货净值|-|3.59|6.53|5.65|1.72
全部商品|1.69|1.25|4.02|10.46|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