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绿色文化带构建新思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6-25

内容摘要:京杭大运河水系是杭州城市的宝贵财富,在打造绿色杭州、生态浙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以京杭大运河的支流——余杭塘河为例,通过对该河两岸的实地考察,指出余杭塘河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凝重的文化意蕴,提出构建余杭塘河两岸绿色文化带的设想,并就构建余杭塘河绿色文化带的意义、实施方法作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余杭塘河 绿色文化带 设想
  
  杭州,位于东海之滨、有着千百年文化积淀的古都。早在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在其游记中称杭州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为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和社会全面,杭州市城市建设自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全面展开。
  1995年,杭州市规划设计院和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编制了《杭州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95-2010)》,其指导思想是:将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发展统筹考虑,既保护好城市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和名城特色,又积极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重点保护古都环境风貌、西湖风景名胜区整体环境风貌、文物古迹、历史地段(如中山路、小营巷、南宋故宫遗址等)及其环境、古树名木。这一规划作为杭州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是通过城市道路、水系和绿地系统把江、河、湖、山等风景资源及历史文化遗迹与城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形成更加完美的名城环境风貌。2005年,《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送审稿)》出台,该规划总体指导思想是:对市区内的文化遗存和历史踪迹进行大规模、立体化和急救式的保护,把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河湖水系作为重点保护目标。这一规划的提出,将京杭大运河、余杭塘河等古老水系纳入了保护计划。同时,也提出了杭州市城市建设是以建成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社会安定、环境优美的化国际风景城市为总体目标。
  目前,《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已通过并开始实施,这就成为余杭塘河这条古运河支流打造绿色城西、绿色杭州、建立生态浙江的好契机。笔者通过对余杭塘河两岸的实地考察,提出了构建余杭塘河绿色文化带的意义和实施方案。
  
  余杭塘河独特的地理位置分析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京杭大运河,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在扬州开凿的邗沟。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成千上万的劳工在邗沟等河流的基础上,花了六年时间方告竣工,迄今已有近2500年的历史。它北起北京,南至浙江杭州,纵贯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全长1794公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堪与万里长城媲美的人工奇迹。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悠久文明得以被世界认知的历史人文景观之一,杭州城市以其位于京杭大运河南端的优越地理位置而闻名于世。运河孕育了杭州城市内含、围就了杭州西湖美景、扩大了杭州地域范围,分割了杭州街巷;同时带动了杭州经济,沉积了杭州文化。古老运河是杭州城市最具全国乃至世界意义、最具文化淀积的构想符号之一,是集杭州城市历史、文化、地理、经济等资源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品牌,也是其它任何城市所没有而唯杭州所特有的城市特质之一。
  余杭塘河古称“运粮河”,为京杭大运河的一条重要分支。它西起余杭县余杭镇,原东至卖鱼桥入京杭运河,上世纪50年代末新开1.8公里航道,转由庆丰桥至康家桥入京杭运河,全长19.80公里,底宽9~13米,水深1.7~2.5米,通航船舶10x60吨级船队,是原观音桥至卖鱼桥航道的要塞。1958年,为开通闲林埠铁矿至杭州钢铁厂矿粉运输线,曾利用此河及京杭运河分别拓宽和新开2条支线航道,一自闲林至仓前岔口,入余杭塘河,长9.71公里;二自大运河谢村口至杭钢南码头,长3.8公里,即杭钢南河,整个工程疏浚航道32.70公里(含上述改道工程)。建成的航道称闲半线,长31.9公里,可通小船队运输矿粉。后经上世纪60和80年代几次疏浚、拆建碍航桥梁等,此线可通60~100吨级船舶。此外,杭钢北河即大运河义桥口至康桥,长3.7公里,后改作杭钢冷却水水道,为半山电厂煤炭运输航道,可通 60~100吨级船舶。
  如今,余杭塘河两岸为城西的重要商住区,座落有百年高等学府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有多处大型居住区:政苑小区、政新花苑、浙大紫金文苑、文鼎苑等,规划中的沃尔玛、银泰、富强等商业广场也将落户运河周边。不难想象,几年后余杭塘河两岸将演变成为城西一个人口密集,集商业繁荣、景色优美于一体之地。余杭塘河的流经,使得城西一带居住质量与生活环境得以大大提升。杭州市政府正为西湖申报世界遗产而努力,与此同时,运河流经沿岸的各城市政府也在为京杭大运河联合申报世界遗产而努力着。由于余杭塘河独特的地理与文化意蕴,将在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进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由此原因,本文提出了构建余杭塘河两岸绿色文化带的设想。
  
  建设余杭塘河绿色文化带的意义
  
  杭州的余杭塘河及其两岸地区如果要突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深刻的城市文化意蕴,就一定得实现两岸绿色文化带。杭州的城建规划,一定要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世界休闲之都的目标相适应,在规划中,应有前瞻性、世界性眼光。杭州是山水城市, 西湖、西溪和京杭大运河等构成了江南水乡独特的水系,是美丽杭州持续吸引全球目光的一大亮点,余杭塘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条支流,西头又连接着西溪湿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沉淀,把西溪湿地——余杭塘河——京杭大运河这一水网沿线规划好,把余杭塘河两岸建设成一条美丽的绿色文化带,对于提升杭州城市之美、打造绿色杭州、生态浙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绿色文化带对城西自然环境的影响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和一切生物体赖以生存的主要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自然资源,更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自然要素之一。水环境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的水环境即城市水系,具体表现在城区河道、湖泊对城市的蓄水量、雨水的洪涝排放及污水排放功能的完善与否,是否能做到干旱时起蓄水的作用,遇雨季汛期来临时能否迅速将雨水分流排放。因此,水环境好坏对保护水资源、城市防灾、利用水资源为人类服务起到重要作用,对维持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调节城市气候、发展城市经济、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水准、维护城市正常的秩序都将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是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大问题。

  余杭塘河两岸绿色文化带的营造,是河道水系、绿地共同担负调节城区小气侯的作用,使杭城城西气候有所改善。杭州目前已被誉为不在长江边的火炉,虽说是四季分明的东南沿海城市,但夏天气温高达40度,冬天气温低到零下7度~8度,印证了“热要热煞,冷要冷煞”这一民间俗谈。之所以出现这一局面,与杭城缺乏水面,水面与陆地面积之比过低这一原因不无关系。
  近年来,杭城水面面积不仅没有增加,而且由于填塞、淤积,反而使水面面积减少,代之而起的是房屋到处林立,高架路、立交桥不断建设,满目都是玻璃幕墙和钢筋混凝土。城市严重缺乏具有调节小气候功能的绿叶流水,城区气候恶劣,使居民面临生态这一严峻课题。
  由此可见,打造余杭塘河两岸绿色文化带的意义十分重大。本文认为,余杭塘河两岸绿色文化带的构建,必将对城西进而对杭州的气候环境、空气质量等带来极大的裨益。
 绿色文化带对杭州山水文化的有益补充
   杭州美,美在山水。水文化在杭州的山水文化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杭州的大运河支流输送着杭城的养料、勾画着杭城的美景、讲述着杭城的、繁衍着杭城的后代、支撑着杭城的绿色。
   天人合一的环境和人文底蕴,构成生态环境的基础。人作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体有生存、、享受等多种多样的需求, 适应这些需求而与山水结成各种对象性关系,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于山水之中,也使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积累起丰富的山水文化。
   余杭塘河两岸绿色文化带的构建,使余杭塘河绿色文化带与西溪湿地公园、京杭大运河水系融为一体。对于强化杭州山水美这一吸引世人注意的城市独特特点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为补充古运河水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构建余杭塘河文化带的设想
  
  本文提出余杭塘河绿色文化带设想,认为应合理规划,做到有利于保护京杭大运河水系、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有利于余杭塘河周边居住的市民日常生活、有利于造福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精神。笔者对余杭塘河两岸地带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经充分论证提出如下设想:
  对余杭塘河河流本身的整治,比如对运河两岸的驳勘进行修护,切忌用水泥混凝土砌成运河的硬质驳勘,而需要用湖泥补修的软质驳勘。
  目前,余杭塘河担当了不少运输的任务。笔者建议,今后应减少货物运输,而应相应增加运河的功能。比如开通水上巴士项目,游客可以泛舟在余杭塘河上,如果说在古运河主干上看的是运河古迹的话,那么在余杭塘河上看到的则是杭城的城市新景,从余杭塘河西可以到西溪湿地公园,东可以入京杭运河主干沿岸。
  而且紧靠余杭塘河两岸边,可以大量种植杨柳,既美好环境还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给日益刚性的城市增添一份妩媚之美。余杭塘河两岸未开放的空地较大,沿余杭塘河两岸可各建30米宽的绿化带,增添城市绿色。由于余杭塘河沿带特殊的气候条件,可在两岸周边地区分别建梅、兰、竹、菊、桂花、荷花等观赏性植物园,这样漫步在余杭塘河两岸,可以观赏到四季的美,春有兰花、夏有荷花、秋有桂花和菊花,冬有梅花,一年四季尽收眼底。还可以种植枇杷、桃、梨、桑树等具江南特色的果树等植物。
  此外,两岸可建反映杭州从古至今各个历史时期的人文雕塑,比如有关杭州传说的雕塑、杭州名人雕塑、杭州建设成就方面的雕塑等,宣传杭州城市文化的同时,增添人文意蕴。两岸可围绕某一主题建公园,比如以节水、节电、爱鸟等保护生态环境的主题公园,即培养了市民和游人树立节能环保的理念,同时也平添了生活乐趣。
  以上是笔者作的一点设想,余杭塘河两岸绿色文化带的建构,将成为杭州生态保护史上的一个大胆创新,余杭塘河两岸绿色文化带不仅具有四季风景的绿色带,同时又是宣传浓浓杭州文化的一条鲜活流动文化带。
  “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给子孙后代留一片青山绿水。”这是国务院总理在回答记者关于环保问题时所作的上述表示。温家宝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一严峻问题就为建构余杭塘河两岸绿色文化带设想提上了日程。
  杭州余杭塘河两岸绿色文化带,将是城西一道独特的风景,建成后必将为杭州山水之美增色。如果规划部门能够科学地规划,那么运河两岸的风景必将是杭州城西的一个亮点,甚至全国和世界的亮点。
  
  :
  1.中国历史小丛书合订本.名城史话.中华书局,1984
  2.徐焕照主编.杭州市市政志.浙江省邮电印刷厂,1994
  3.周峰主编.杭州历史丛编系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