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科技产业政策调整的经验及启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郑飞虎 时间:2010-06-25

     摘要:成功的产业结构调整、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及紧密追随的科技政策等因素促使了机体的灵活而健康。另外,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中小及留学人员的作用,也起到了较好作用。

  关键词:台湾地区;科技政策:产业政策;中小企业
 

  亚洲危机已过去数年,但这次危机带给东亚地区的影响很大,至今尚未完全消除。与多数东亚地区的经济体相比,台湾所受东亚金融风暴的冲击要小得多。台湾在金融危机中的特异表现有许多与现实原因,但归根结底是因为当时台湾经济机体的健康。在健康的经济发展背后,其科技、产业策略起到了极为关键作用。
  
  一、台湾地区成功的产业结构调整
  
  自战后的经济恢复开始,台湾经历了相当成功的产业调整历程,其产业结构一路循序渐进、逐步升级。与此相适应,岛内出口使其在国际收支上表现良好,大大增强了其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主要表现在:
  1.顺利的产业结构升级。台湾的产业政策大致可分四个阶段:进口替代期(1953至1960年)、出口扩张期(1961年至1972年)、调整期(1973年至1980年)、技术密集产业的拓展期(1981年至今)。在初期的进口替代政策激励下,台湾的进口替代经济迅速成长,但到20世纪50年代末,很快就遇到本土市场狭小和保护造成的资源扭曲问题。于是,从第二期四年计划开始,台湾转向强调发展出口,并由此促进了经济在20世纪60年代的快速成长。20世纪70年代初,鉴于以往“浅碟式”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的现状,台湾决定着力发展重化工业。尽管采取的某些措施多有争议,且经济两次受到能源危机的影响,但台湾当时经济成长率还是达到较高的水准。由此,台湾进入20世纪80年代的技术密集产业的拓展期。
  在1986年至1995年的十年间,台湾制造业成长率低于同期GDP成长率。由此国民经济中制造业的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两者对经济成长的贡献由1986年的几乎同值变化为1995年服务业对经济成长的贡献为制造业的两倍。在此期间,制造业中比重下滑的多属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食品、药草、纺织、塑胶制品等,由此,台湾地区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向更为资本和技术密集的方向调整。
  2.对外投资和产业转移。台湾地区产业结构的顺利升级与其对外投资和产业转移息息相关。伴随逐步加深的产业结构调整,台湾制造业的对外投资结构也随之变化。近年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比重下降,如纺织业,现在已由过去的出口产业转为内需产业,在国内制造业中地位也由1986年的第二降为1995年的第五。与此相适应,电器的对外投资已成为制造业部门投资的主体。台湾经济部投审会核准的对外投资资料显示,在制造业中,对外投资中所占比重最高的就是电子及电器产业,紧随其后的是化工制造业、基本金属及食品和纺织业。20世纪80年代后期,电子信息产业已逐步形成了区域产业分工的互动模式,如组装等业务通过投资转移至大陆和东南亚,岛内电子信息业的发展逐渐转向软件和科技含量(软件含量)更高的硬件生产。
  3.高技术产业及出口的迅速成长。台湾当前的高科技产业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在其全球市场占有率居领先地位的15项产品中,资讯电子业曾占9席(主机板、鼠标、影像型扫描仪、键盘、数据机、电源供应器、监视器、网路卡和绘图卡)。硬件在1992年至1995年间产值的年增长率达28%,软件1996年的本土市场规模已发展到489亿新台币。台湾高技术产品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重也迅速提升。1985年,高科技产品占总出口的27%,到1994年这一比例上升到42%。在高科技产品出口的迅速增长中,软、硬件等电子产品的出口尤为引人注目。
  
  二、台湾地区灵活的中小企业组织形式
  
  台湾产业结构的顺利升级、国际收支的良好表现与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组织形态密不可分。台湾企业百分之九十以上属于中小企业,可以说,台湾健康的经济机体的核心正是这些为数众多的自我约束、健康发展的中小企业。
  1.引导中小企业在产业结构升级和出口中起主导作用。在20世纪50年代的进口替代时期,小企业便在台湾迅速成长,促进了当地工业的发展,并为下阶段的出口扩张打下了良好基础。60年代是台湾中小企业的迅速成长期,也是台湾经济的迅速成长期。这期间,中小企业特别是10人至99人的中小企业的比重在制造业部门显著增长。1973年以后是中小企业规模的蜕变期,也是台湾经济的调整期。此间,中小企业充分发挥了灵活机动的特性,在政府引导下,进一步向技术密集化与规模化发展。80年代,台币大幅升值,劳动力成本提高,台湾的中小企业不得不提高技术层次,并走上国际化道路,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转移。
  在1970年至1980年间,中小企业出口占台湾出口的70%的比重。同时,中小企业产品的外销比例亦接近70%。台湾高技术产业的代表——电子信息也是在中小企业接收大宗OEM化工订单出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至今,虽然台湾电子信息业已具备一定的经济规模,出现了“宏基”、“台积电”、“联电”等公司,但总体规模仍是以中小企业为主。
  2.合适的产业结构转换政策促进了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组织形式的发展。影响并促成台湾地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组织形式的因素很多,其中,产业结构转换的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台湾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强调对自由市场机能及公平分配的重视,由此促成了台湾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产业组织形态。

  强调要为所有创建一个公平、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台湾没有把贷款等优惠集中于扶植大企业的成长,而是对弱势的中小企业从矫正市场失灵和加强市场功能的角度着手,不断从、管理、技术等方面予以辅导,并配合减税和融资的奖励,以加强市场功能的发挥。
  3.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进中小企业的健康。采取的措施包括:(1)大幅撤除贸易障碍。台湾关税的平均名目税率由1982年的31%下降到1992年的9%,平均关税由1982年的7.6%下降到1991年的4.9%。(2)推动外汇自由化与金融自由化。1987年7月修正了“外汇管理条例”,几乎完全解除了贸易外汇管制,台币基本上成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1989年修正了“银行法”,允许民间设立银行、放宽银行的业务范围,并取消了利率限制。(3)放宽公营事业民营化的范围。(4)放宽并不断调整投资政策。1986年和1989年两次分别修IT“华侨投资条例”和“外国人投资条例”,大幅度放宽华侨及外资投资范围,并简化了投资审批手续。1990年“奖励投资条例”期满后又制 定了“促进产业升级条例”,将过去强调的选择性鼓励措施改为功能性奖励。
  
  三、台湾地区紧密追随的科技政策
  
  1.政府对科技的重视及政策优惠。长期以来,“台湾一直寻求通过获得技术来提高生产力和利润”。台湾在1966年设立了“发展指导委员会”,并将1959年设立的“长期发展科学委员会”改组为“科学交流会”。1967年拟定了“科学发展计划”,又于1981年和1986年分别推出“中央研究院”第一期和第二期五年计划及“科学技术发展十年长程计划”。
  2.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台湾高科技产业的成功,主要是靠灵活的市场机制下中小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与激烈竞争。以信息产业为例,其发展主要靠生产技术的模仿与开发,并通过分包契约、OEM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在与国际市场尤其是高技术市场的紧密联系中,旅外华人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通过这个旅外华人网络才使各种新的科技资讯较早地被引入台湾,如PC的核心技术基本来自美国。台湾正是通过旅美华人在当地及回台开办企业的方式,得以迅速了解并适应国际市场变化。
  
  四、启示
  
  台湾科技产业政策的调整给我们一些重要启示。
  1.政府在实施产业政策过程中,应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发展落后的国家,要完成经济赶超任务,政府作用的发挥必不可少。但政府的作用发挥可以不同的方式出现。与日本、韩国和东盟相比,台湾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更多的是作市场培育和市场增进的工作。此种方式的作用看似较弱,但它却减少了外界干预和市场的扭曲。我国在实施产业政策过程中,因遗留问题较多,强力实施的措施不可避免,但也应注意市场功能的发挥。
  2.应尽力为大多数企业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公平的市场秩序和竞争环境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最佳促进剂。台湾的经验表明,相对公平、宽松的竞争环境有利于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企业家的作用也只有在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中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3.重视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的作用不可低估,对就业和社会稳定起重要作用。同时,中小企业还可为大企业提供胚胎、基础和企业家队伍。产业规模经济的范围有一个极大的区间,并非只有大企业才能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
  4.努力为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开办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留学人员及华侨相对拥有更新的国际市场资讯,也更能把握高技术市场多变的国际动向。台湾地区制定一系列鼓励留学人员回来开办企业的优惠措施是比较有效的。我国有大量的海外留学人员,充分发挥其作用,鼓励并支持他们回国开办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
  [1]萧志同.台湾高科技产品出口趋势[J].台湾经济金融月刊,1996,(11).
  [2]王建民.台湾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与评估[J].与经济,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