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新一轮劳动力流动的特征与意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遥 李刚 时间:2010-06-25
摘要:200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外向型连续遭受人民币不断升值、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不断走高、美国风暴导致的世界经济增长速度骤然放缓等因素的影响,出口增长大幅下降,外向型的生存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沿海发达地区出现部分企业关闭、停业、搬迁等现象,进而引起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本文关注这一新形势下我国劳动力出现的新一轮流动。全文对这一轮劳动力流动的特征和意义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新形势;劳动力流动;企业迁移
  
  2007年下半年以来,始于珠江三角洲的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关闭、停业和迁移等事件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最为引起官方和民众关注的重大事件之一。企业界的这种变化引起了我国劳动力新一轮的流动,这一轮劳动力流动与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劳动力大转移有着不同的特征与意义。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我国东部发达地区非农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形成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的产生,我国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举世瞩目的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即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和从西部向东部转移。据2006年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农民工调研报告》所作的统计,我国现在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7年初所作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情况调查显示》,2006年到省外打工的农民工占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58.8%,而这其中的75%又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大量的外出打工人员形成了百万劳动力大军全国大流动的现象。劳动力的这种大规模的流动为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保障,极大的促进了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化进程。然而,自去年以来,全球经济先后经历了以国际原油价格、原材料价格以及以粮食为代表的大宗农产品价格不断走高所推升的世界范围通货膨胀,以及发源于美国而至今俞演俞烈的金融风暴,世界经济增长骤然放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外向型经济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特别是以珠三角为代表的以出口加工贸易为主要增长方式的外向型企业,更是受到了严重的生存压力的挤压,导致去年末以来我国沿海发达地区较大规模的企业关闭、停业和企业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可以肯定的是,企业界的这种大变革必然带来企业和产业在全国的重新布局,而这种新布局一定会带来资源特别是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新动向和新格局,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新格局首先将从劳动力的大流动开始,这应该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的第二次上规模的流动,这一次的流动与上一轮流动有着不一样的特征和意义。
  
  一、本轮劳动力流动的特征
  
  1.向部分原劳动力输出地流动
  与上一轮劳动力从西部向东部流动不同的是,本次劳动力将随产业和企业向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迁移而部分地向原劳动力输出地流动。虽然就目前来看,基于对企业研发、制造、销售一条龙方便程度的考虑,和对迁入地产业配套和市场环境尚不够成熟的担忧以及迁徙后运输成本加大等因素的考虑,大多数企业的迁移仅仅局限于靠近原迁出地的地区和省份,但可以肯定地说,今后不仅这部分地区的劳动力输出会有所减少,而且这些地区还可能成为其它地区劳动力流动的新目标地。
  2.劳动力结构性的流动
  本轮劳动力的流动源于企业的迁徙,而这一次企业迁徙的动因既有企业自身从成本等方面的考虑,也有地方政府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两种因素都决定了本轮企业转移是结构性的,有选择性的。从企业角度来看,搬迁必须在对成本等各种因素的综合权衡下进行。本次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我国广大企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原材料、土地、劳动力、能源的紧缺和涨价导致生产成本大幅攀升,人民币升值和受金融风暴影响的进口国消费收缩等方面,而这些因素对企业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沿海地区大量主要依靠出口加工贸易,生产技术含量低的产品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影响巨大,而具有研发能力,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高端产业,和有人才、物流和市场优势的部分制造企业受影响较小。二者中,具有搬迁压力的是前者,其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征使得其生产成本中人工成本占很大比重,搬迁到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可以以降低的人工成本对冲其它资源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上升。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本轮企业转移是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主动调整的背景下进行的。沿海发达地区在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后,面临产业升级的压力,出于对产业升级、环境保护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考虑,地方政府希望保留的也是那些具有知识优势、技术优势、对环境污染小、用人较少的资本密集型企业,并且将在政策导向上作出安排。因此,用人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将不能再得到政府的鼓励,从而不得不考虑外迁。企业的这种有选择性的迁移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是:那些低学历、低技能、低收入的普通型劳动力向东部的转移会大大减少。   二、本次劳动力流动的意义
  
  虽然本次由变更所在地引起的劳动力流动在短期内可能导致一定程度的下滑,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劳动力流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促进劳动力资源配置更为合理
  上一轮维持了十几年的劳动力大流动在促进沿海发达城市快速的同时,加大了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而且由于较大的流动成本无谓地加大了全社会劳动力资源的使用成本。本次劳动力向输出地的回流和转移将使这两个方面得以改善,使地区间贫富差距得以平滑,使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的配置得以优化。
  2.给欠发达地区发展带来成熟的劳动力
  根据经济发展的,每一次或每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都会培养出大量的成熟劳动力。从上世纪中叶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五六十年代日本和西德经济的高速增长,七八十年代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以及九十年代至今的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的腾飞,无不造就出懂技术、甚至懂管理的基层劳动力大军。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我国发达地区经济高速发展所培养出的大量成熟劳动力必将在本次劳动力流动所往之处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再一次发挥积极作用,为欠发达地区降低劳动力培养成本、缩短劳动力成熟的时间创造了条件,进而必将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快速起飞。
  3.缓解城市管理和管理难题
  十几年的劳动力大流动产生了诸多交通和城市管理难题。如使交通部门不堪重负的春运难题、一些城市由于流动人口激增而产生的公共服务和城市配套短缺的问题、治安问题、环境问题、计划生育难以管理等等问题。本次减少的劳动力流动将使这些难题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
  4.改善外出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
  长期以来,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的生活环境差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长期生活动荡、夫妻两地分居、家有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子女就读困难等。新一轮的劳动力流动将使他们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次结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而产生的劳动力流动,在流动产生的初期受影响最大的也正是劳动力这一群体,他们在流动过程中收入减少或根本没有收入,还要支付一定的流动成本,加大了他们的生活压力,这种状况正是目前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密切加以关注的。
  
  :
  [1] 蔡昉: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社会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
  [2] 李薇辉 薛和生:劳动经济问题研究——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3] 张 彦 陈晓强:劳动与就业——社会工作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7月.
  [4] 赵奉军:民营企业“迁移”的经济学,新华网 ,2003年4月15日.
  [5] 谢孝国:珠三角企业外迁调查:成本上升带来转型之痛,羊城晚报,2008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