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还是机遇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吴豪芳 时间:2010-06-25
  摘要:社会主义从19世纪中叶孕育诞生到现在,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当代,社会主义在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条件下;在和平与发展的新的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在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本国社会主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产生的矛盾下,当代社会主义面临着怎样的国际国内情况?通过一系列实情简析认为当代社会主义既面临挑战,又存在机遇,机遇大于挑战。
  关键词:当代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国家;挑战;机遇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的冲击和挑战
  
  在社会形态上,社会主义面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和挑战。社会主义在19世纪中叶孕育产生,到21世纪的100多年里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排斥,资本主义视其为洪水猛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竭力采取各种手段向社会主义国家推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应该说21世纪的主要故事情节仍将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当今时代的性质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在世界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它自身还有发展的空间和潜力,社会主义力量还没有成熟到能与其相对抗的地步。”[1]
  尽管如此,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中仍存在一定的机遇与优势。因为,在这个时代,国际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固有矛盾和局限性没有改变,时代的发展方向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作为20世纪产生的新事物,将在向资本主义学习并同其斗争的过程中,发展壮大和成熟起来,社会主义是国际垄断资本主义遏制不住的新生力量。当代,资本主义还有发展生产力的空间, 但是,发展生产力的潜力最大、空间最大的仍然是社会主义。当然, 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大的潜力并不是发展生产力大的现实。潜力要变成现实, 就有一个向资本主义学习的问题。
  以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为标志,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估。社会主义事业虽然遭到严重挫折,但仍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党巩固了阵地,特别是、越南、朝鲜、古巴、老挝。它们不仅顶住了苏联、东欧巨变的巨大冲击,坚守社会主义阵地,而且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新路。
  应该说,苏东巨变并不能改变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方向,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运动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苏东巨变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促使全世界的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深刻反思,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再探索。在经历了挫折和磨难之后,只要社会主义国家能正确的经验教训,就能使社会主义更加成熟和充满活力,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我们应该认识到,如同任何新事物一样,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前进的道路必然会曲折、漫长。“一、20世纪走向社会主义的国家绝大多数经济、文化落后,它们是在特殊历史条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由于市场经济与资产阶级民主在这些国家发育的先天不足,使得它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基础差,起点低,同时还受到诸如个人崇拜、集权主义等封建主义传统的影响。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经济发展阻碍重重。二、从国际上看,社会主义的发展注定要同它的对立物和替代物资本主义长期共存,而资本主义在战后经历了新科技革命和实行政策调整后,还具有相当的生命力,处于强势地位,这使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较量和竞争中面临强大的压力。社会主义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发展才能取代资本主义。”[2]
  
  二、社会主义在新时代主题与发展趋势下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无疑是一把“双刃剑”,从挑战方面看:(1)面临西方发达国家强大经济科技优势的挑战。在科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遥遥领先。尽管社会主义的科技研究也不断发展,在某些领域也走在世界前列,但整体水平的差距在未来的较长时间内仍继续存在,从而,又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了贫富差距, 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2)面临西方发达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的挑战。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运行秩序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主要体现和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利益。虽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彼此依存,但资本主义颠覆社会主义之心依然未变,在国际敌对势力的眼中,社会主义总是一种异己力量。随着社会主义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深,西方发达国家的“西化”攻势以及利用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的倾向会加强。(3)国家安全利益面临威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安全已经成为更重要的国家安全利益,市场力量逐渐取代政治和军事力量而成为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经济利益的争夺成为各国国家利益竞争的核心。目前,社会主义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在极为不利的地位,发达国家借助经济全球化,开始有目的地进行产业结构转移,将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甚至还将污染严重的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工业受到严重威胁,给一些国家的经济主权安全、独立性和体系带来不稳定因素与日益严峻的考验。(4)参与经济全球化是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因为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起了主导作用,发展中国家在获得资本和技术的同时,也增加了遭受外部冲击的风险[2~3]。
  从机遇方面看:(1)经济全球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了世界各国的相互联系和普遍交往,从而使军事、政治上的对抗逐步让位于经济、科技领域的相互竞争,综合国力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在增加,交流与协作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这为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十分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推动了国际贸易和资本市场的大发展,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发展。(2)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国家充分利用世界上先进国家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并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社会主义化目标提供了有利时机。(3)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世界的整体发展,全球化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发达国家应该承担起支持发展中国家经济和改善全球环境的责任。(4)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人们实现观念转变,提高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革。经济全球化不仅促进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也促进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观念更新,尤其表现在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水平上[2~3]。
  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局势的缓和,改善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环境;在多极格局中,社会主义国家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已比过去增强,他们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也得到提高。但是,对于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坚持独立自主、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利用有利因素,抵制外来的不利影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尽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努力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共赢和共存,各国应逐步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发展中国家既要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又要积极迎接挑战,避免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风险,从而做到趋利弊害。
  
  三、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   以最大的中社会主义国家为例:“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化进程之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的新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多样化和专门化,社会矛盾主体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1)作为社会矛盾主体的工人和农民阶级内部都发生了大的变化;(2)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涌现了一批新的社会阶层(科技人员,管理技术人员等);(3)在当代社会阶级,阶层中形成了三大利益群体:(普通劳动者群体,经营管理者群体,生产要素所有者群体);(4)随着中国社会所有制关系的不断调整和分配体制的改革,在分配关系上,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但是,在利益格局的转型时期,新的利益调整和整合机制尚未建立,在个人收入分配中,又出现了新的分配不公现象。城市社会矛盾,社会矛盾,突发性群体矛盾;当代中国社会经济领域中的主要矛盾是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当代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当代中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主要矛盾是多元思想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矛盾等。”[4]
  与当代中国社会一样,在新世纪,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正处在全面转型时期, 全面的社会转型意味着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变动,意味着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也意味着旧矛盾的解决和新矛盾的产生。可以说社会转型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又不断产生新的矛盾和冲突的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能否正确认识矛盾、及时化解矛盾,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尽管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所面对的实际情况不同,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也各异,但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有各种不同的或是相似的矛盾和问题。在新时代,新国际环境背景下,如何发展本国社会主义成了当代社会主义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和矛盾同样给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提出了挑战。可以肯定的是,有挑战才有动力,才能使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之路,为自己国家民族的腾飞而奋斗。
  总之,综上所述,当代社会主义面临的实情是复杂的、严峻的。既有挑战,又有机遇,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又大于挑战。只要各社会主义国家,及国内人民团结一致,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一定能克服前进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使社会主义这面旗帜能够自立于世界之林。
  
  :
  [1]林炎志.笑迎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党建设[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1-2.
  [2]朱开云,等.考研命题研究组《2005考研政治理论复习大全》[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4.
  [3]赵长义.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N].学习时报,2007-12-22.
  [4]于咏华.当代中国社会矛盾论[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2004:2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