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未来政策的取向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樊纲 时间:2010-06-25
  摘要:随着近几年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逐渐显现,目前往下调整的趋势已基本清楚。目前的调整是比较及时的,是为了防止经济出现大的下滑。目前中国的通货膨胀是可控的,但未来的压力依然较大,要防止出现恶性通货膨胀。从长期看,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好的,同时我们也要防止调整过度,因此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政策的滞后性。
  关键词:宏观经济 宏观调控政策 通货膨胀
  
  7月25日中共中央局召开会议,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观,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从“两防”调整为“一保一控”,因此我们也要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做一个深入的分析。
  
  一、宏观经济总体走势
  
  首先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中国经济往下调整的趋势已经基本清楚。GDP的增长速度从去年的11.7%降到今年上半年的10.4%左右。这个背后是投资增长速度的下降。目前名义的投资增长速度26%,扣除10%左右的投资品价格指数,现在全国的投资增长速度只有16%左右。15%左右的投资增长速度是比较正常的。如果投资增长速度能保持在15%到20%之间,那么在中国目前阶段来讲这是比较正常的增长速度。但是问题是投资增长速度会不会继续下降。现在沿海地区投资的增长速度确实比较低,上海的名义投资增长速度1%,如果扣除了价格指数就是负的。江苏为13%还比较高,因为有苏北。苏北作为落后地区这两年的政策允许的投资项目比较多一些,它的速度相对高一些。但是浙江、广东两省的投资增长速度如果扣除了价格指数则都是负的。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经济的波动主要取决于投资。前几年我一直讲这个道理,经济过热的时候我也讲过。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外贸,而是投资过热。现在经济趋于放缓,经济增长速度进入下行趋势,主要原因也是投资处于下行趋势。投资下行带动产出的增长速度相对也比较慢,也在放缓。现在也是15%、16%,过去都是18%、19%这个幅度。
  除了投资,目前的外贸顺差也在减少。我国的外贸顺差从05、06年以来一直往上走,去年达到最高,其中经常项目的顺差占GDP的比重是11%,这对于一个大国来讲是一个非常高的比重,美国的逆差通常是5%、6%,我们的顺差是11%。在这么高的水平上现在开始下降,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2%。如果按照全年平均下降12%来算,去年我们是2,700亿的外贸顺差,那么今年仍有2,300亿左右的外贸顺差。仍然是一个很高的水平。外贸顺差减少,主要是因为出口增长速度放缓,进口增长速度提高。但是出口的增长速度也并不很低,仍将近20%。
  目前消费基本稳定。中国的消费应该说相对稳定,没有出现大的波动。
  
  二、经济增长趋缓背后的原因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怎么看待当前的形势和背后的原因。首先,我们这3、4年来的一切政策、一切调整就是为了使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一点。近几年GDP的增长速度一度接近12%,这样的增长速度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不把这个过热的趋势抑制住,将来可能会出大问题。所以这两年一直采取了各种措施控制投资、出口,就想把这个增长速度放缓一点。因此现在的增长速度放缓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事情,是政策的目标。因此目前经济增长放缓很正常,否则就意味着过去采取的措施都是无用的。
  以外贸为例,目前外贸出口确实在下降,但是这些年的所有外贸出口政策的调整不就是想让外贸出口减少一点吗?从汇率变化情况来看,人民币现在累计升值21%,再加上我们的通货膨胀率比美国高一点,加在一起人民币兑美元实际升值将近30%,我们采取这样的升值措施使很多出口都感觉到很大的压力,使得外贸出口放缓。从货币政策的调整来看,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紧缩货币的政策,同时还采取了各种办法减少外贸顺差的做法,降低出口退税、采取一些产业政策,限制“三高一资”,也是为了把外贸生产降下来,特别是降低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这些年这么大的外贸顺差,导致了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外汇储备现在是18,000亿美元,按照这个速度今年年底将达到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不断增多,国内央行需要不断发人民币,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还容易引起资产泡沫,容易引起通货膨胀,因此又采取各种措施回笼资金,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因为外贸顺差增速过快。所以要把外贸顺差降下来。出口的增长速度降下来,还要把进口的增长速度提高一点,使我们的顺差能够少一点。所以采取那么多的措施贸易顺差的增速才减少到12%,应该说也是正常的。当然有人说为什么过去政策没有起作用,突然今年都起作用了?这是因为政策有一定的滞后性,去年出台了这么多政策,到今年才开始起作用。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个调整是必须的,经济增速的趋缓是合理的、是预期之内的。
  从整体上看,GDP的增速从12%降到10%,这两个百分点意味着很大的数量,一定有些产业和企业会感觉到,这也正常。如果大家以前干什么现在还干什么,就不叫调整,或者说调整没实现,政策没起作用。所以一定得有些企业有感觉,而且首先是中小企业有感觉,天下无不如此。世界上所有的经济危机出现,首先被清理掉的、受打击的一定是中小企业。我们如何扶植中小企业是一个问题。但是如果出现大危机,中小企业就不是受点冲击的问题,而是大规模大批量倒闭破产的问题。相反现在早点进行一些调整,从长远和整体来讲,还是为了防止中小企业出现更大面积的冲击和打击。
  因此现在的调整,我觉得是一件好事,而且都是相对比较及时的调整。目前中国整个宏观经济的走势有点像一条比较平缓的曲线。这是因为这两年我们一直在压着,通过各种政策来保持相对的稳定增长,不让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假如没有这些政策,经济增长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通货膨胀率不知道会有多高。所以一直压着使现在经济增长的曲线相对平滑一点,平稳的进入一个下行的趋势,有希望实现软着陆。我们无法避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那么就尽量使这个波动能够小一点,这也就是宏观经济政策所要达到的目的——“熨平波动”。
  反过来说,假如现在不进行这些小调整,假如不进行宏观调控,假如现在经济不下滑,可能发生的情况就是产生大泡沫,大泡沫就会导致更加严重的问题。最新的例子就是越南。
  越南为了增长,敞开财政赤字,去年货币增长幅度达到了50%。而中国的货币增长幅度是16%、17%,财政是顺差。越南的财政是连续7年逆差,去年的逆差达到GDP的10%左右。然后敞开口让外资进入股票市场、进入房地产市场。然后就是连续几年的外贸逆差,结果外汇储备下降。由于外资进来没有约束,想投哪投哪,于是股市就涨起来了,然后一下子就崩盘,掉了60%。
  所以在我看来,现在出现的这些调整是件好事,是为了防止了中国经济更深度的调整,为了防止中国经济出大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从来就是和经济周期做斗争的一个过程,从来就是要防止过热的问题,防止泡沫的问题。防泡沫不是防经济过热的时候出现的问题,过热的时候什么问题都不是大问题。比如前几年经济好了,大家都是过好日子,虽然出现了04、05年的电力紧张,但这些东西大家都有办法克服。电力供不上,电网没电,企业自己弄个发电机也发发电,这都不是什么大问题。防泡沫防的是经济往下掉的时候出现的问题,经济箫条、失业、过剩生产能力、砸机器、倒牛奶、企业倒闭等等这些都是。   三、通货膨胀形势及未来物价走势
  
  目前通货膨胀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尽管这两个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开始往下走,但是最近几个月,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却出现了上升趋势,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
  这次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主要是食品价格的上涨。我们看过去几个月的通货膨胀,基本上都是因为食品价格的上涨。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是因为石油价格上涨导致粮食价格上涨。首先是玉米价格的上涨。因为石油价格的上涨,发达国家开始使用玉米生产乙醇来替代石油,这导致玉米价格的上涨。而玉米价格的上涨又导致全世界的饲料价格的上涨,进而导致全世界的食品价格上涨。西方首先上涨的是牛奶。在由于食品结构的不同,首先上涨的是猪肉。
  我们的猪肉价格确实有一个特殊情况。因为猪肉的生长周期比较长,有一个叫做“生猪周期”的现象,猪肉价格历来在这么一个周期循环往复。“生猪周期”是指,当猪肉生产的多了,价格就开始下降。价格下降到低于成本的时候农民就开始杀猪,减少存栏数。存栏数的下降导致供给又不足了,从而导致猪肉价格上涨。猪肉上涨之后农民又开始增加养猪,结果供给增加了,猪肉价格开始下降,如此循环往复。我们历来处在这么一个周期中,农民已经越来越适应这种周期。我们以前感觉不到是因为通过库存的调整和市场的调整,猪肉价格略有波动,很快就被市场消化了。但是这一次情况有所不同,主要原因是世界粮价特别是玉米价格的上涨。06年中期我们正处在“生猪周期”的价格低谷阶段,这个阶段猪肉的价格很低,生猪的价格低于了生猪的成本价格,于是农民就杀了一批猪,减少了存栏数。正常情况下由于供给的减少猪肉价格将逐渐上涨,而上涨的这部分价格会由库存和市场消化。但是到了06年下半年,由于玉米价格的上涨导致了全世界饲料价格的猛涨,结果猪肉价格还没涨上去,猪肉的成本又上涨。这就导致农民又杀了一批猪,而且据说是杀了很多母猪。母猪一杀生猪的生产周期就长了,原来一年就能恢复正常的生产,这一下需要一年半的时间,这就导致去年以来猪肉价格的持续上涨,直到今年上半年猪肉的价格才逐步稳定下来。稳定下来的概念是什么?我们感觉猪肉价格居高不下,它已经不会回到原来的7、8块钱一斤的水平。但是一旦它停止进一步上涨,14块钱就不再会变成15块、16块了,这样猪肉的价格上涨就没有了,CPI的增速也下来了。
  这一次的通货膨胀是一个输入型的通货膨胀,是由世界石油价格、粮食价格的上涨引起的。不是由于我们的供给短缺造成的。我们的制造业不短缺,制造业下面的多数部门还有过剩的生产能力,粮食也不短缺,这些年我们一直坚持粮食的基本自给自足。中国的粮价现在是世界最低的,世界粮价都涨了我们涨不上去。
  总体来讲,中国的通货膨胀是可控的,总供求现在基本稳定,货币增长速度仍然受到了控制。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面对后续的通货膨胀压力。我们现在面对的情况是,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可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面居高不下,然后导致粮食价格居高不下。尽管说今年是丰收年,尽管说今年世界粮食还有很大的潜力。但是,只要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再加上一个全球变暖的因素,发达国家要求使用更多的生物能源和清洁能源,粮食价格也可能居高不下。而关于通货膨胀的前景,我们面临什么问题?尽管这一轮猪肉价格下降,蔬菜价格下降,导致我们通货膨胀率可能不会持续喊声。但是能源,资源和粮食价格上涨的压力,在今后两三年仍然很大。目前我们能源价格只调了1/3,现在石油价格调整之后也只是80块钱一桶。我们的电价离成本价恐怕还有2/3的比例需要调整。因此现在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扭转价格扭曲的情况。
  我们建议政府利用物价下降让出来的空间加快价格改革。CPI不是往下降了几个点吗?我们利用这几个点来提高油价、粮食价格。粮食价格我们也不可能长期压得这么低。今年又是粮食的大丰收,粮价该涨就涨,让中国农民也享受世界粮食价格上涨带来的好处。
  今后两三年我们要完成能源和资源价格上涨的过程,和世界接轨的过程,完成粮价和世界接轨的过程。因此通货膨胀的压力还是很大。通货膨胀一时半会消灭不了,每年6%到7%的通胀率是可以预见的事情,我们希望控制在5%到6%,是比较容易的。通货膨胀目前在7%左右,这种情况下没有任何一个政府敢放松货币政策。这么一个水平的通货膨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放松货币政策很容易导致价格轮番上涨,导致通货膨胀预期居高不下,甚至引发恶性通货膨胀。中国家很容易达到1,000%、2,000%的通货膨胀,都是因为早期的时候没有采取措施。现在越南是27%,现在它再不控制,40%、50%的通货膨胀率都有可能。发展中国家,包括俄罗斯这种国家1,000%、2,000%的通货膨胀都出现过。最新的记录是津巴布韦的240万%的年通货膨胀率。中国上次的恶性通货膨胀是什么时候?是在金元券的时候。现在美国这么发达,70年代也是因为没有及时的在7%、8%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结果导致了两位数的货币增长。高的通货膨胀后面就要采取更紧的措施。当时因为通货膨胀太高了,换了一任主席上台以后,用20%的利率把往下砸,不惜经济衰退,最后才把通货膨胀控制住。所以世界各国的表明,当通胀率超过了2%、3%以后就要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控制未来的通货膨胀率。
  
  四、宏观经济未来走势及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判断
  
  虽然中国经济目前面临各种挑战,我对未来的走势依然充满信心。回过头来看,和那些出现问题的经济体相比,中国经济的基本面确实还不错。比如说越南,越南是连续7年财政赤字,去年财政赤字达到了GDP10%左右。而中国是财政顺差,财政增长速度今年上半年30%以上。我们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17%左右,没有像过去的出现的40、50%的情况。我们的贸易仍然是顺差,顺差仍然是太多,外汇储备仍然是大幅度的增长。给定这些基本面的数据,而且该调整的东西调整,因此我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出大事儿。可能增长速度会下降,通货膨胀会高一点,但是整体来看,我对未来中国经济的走势是充满信心的。
  同时现在也要认识到,要防止调整过度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调整过度,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调整过度?从政策操作的角度看,有两个原因:
  第一、因为政策具有滞后性。这个滞后性可能导致最终各种政策的叠加和累计效果过大。什么意思?因为政策效果具有滞后性,政府出台一个政策没有马上的反应,再出台一个政策。这个部门出台政策了,没什么效果,那个部门又出台一个政策,每个部门又追加了一个政策。所有政策加在一块最后起作用了,可能发现作用是不是过大了。所谓的叠加累计效应,有没有可能发生呢?有可能发生。至少对于某些部门和行业有可能发生。这是第一个因素。
  第二、当经济已经出现下调趋势,但是还没有调到位的时候,同样因为政策有一个滞后性,如果没有及时调整政策,要等到完全看到了你要达到那个目的出现之后你再进行政策调整可能就晚了。因此必须采取反周期政策,当经济开始往上走的时候就要往下调,不能等到经济过热的时候才开始调。当经济的下行趋势开始形成之后,就要开始采取一些措施往上调整,防止由于政策的滞后性导致的调整过度。
  对于后一个问题中国也有自己的经验教训,就是八十年代那轮经济周期的时候。92、93年我们拱出了一个大泡沫,94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到了14%,通货膨胀率到了24%。这是我们改革30年历史上增长速度最高,也是通货膨胀最高的年代。当时,朱镕基总理下大力气回收货币,回收贷款,货币紧缩,把它压下去,这非常对。但是,到了95年底、96年初,当时通货膨胀还不低,增长速度也不低,大约10%左右,通胀也还有10%。总的感觉经济还没有调到位,但是那个时候连续若干个季度,经济下滑趋势已经形成,而且下滑的惯性已经形成。到了96年初,大家的认识有一个误区,就是把本来应该及时、灵活、相机抉择加以调整的宏观经济政策变成了长期的政策,紧缩政策当时是写进了5年规划。到了96年就一直调整,又搞了两年紧缩,而且是力度很强的紧缩。结果到了97年底,出现了通货紧缩,绝对物价水平下降。到了99年投资增长速度才达到5%,非常低。当时电力耗电量增长速度接近于O。
  因此我们要防的不是现在,也不是明年,而是今后几年,现在要想的是三年、五年以后的事情,而不是现在的事情。目前经济下行趋势已经形成,尽管还远远没有到位。但是,各种迹象表明我们已经开始调整政策,而且要把政策的一些滞后期考虑进去,以保证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
  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面临两难的选择。前一个阶段,还可以说经济要减少过热,要紧缩经济,要紧缩货币、要防通货膨胀这两个是一致的。但是现在随着经济下行趋势的出现,又意味着要采取向上调整的一些措施。对此,我的建议是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目前的紧缩状态,力度不一定加大,使得货币的增长速度保持在17%左右。同时希望通过一些改革的措施,包括税收改革、社保制度改革,以及放宽一些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的控制力度,甚至包括按揭贷款恢复到正常的条件,以此来刺激居民消费,扩大内需。
  中国的货币政策现在采用利率政策大概比较难。因为美国利率很低,我们现在比美国的利率高了将近两个百分点。而再升息对货币升值的压力又太大。在这种情况下,主要用的是数量政策。数量政策就是控制货币的增长速度。现在我们的货币增长主要是外汇渠道。每年4,000多亿外汇储备的增长,一美元就要发行7块钱左右的人民币,4,000亿的话就将近3万亿的基础货币,这是很大的。所以就要想办法回收货币,控制货币的扩张。两个办法,一个办法就是发央票,央票是人民银行发给商业银行的票据。它等于是一种债务,是要给利息的,可以把货币收回来。另一个办法就是提高准备金率。提高准备金率是控制货币数量,它不是更紧了而是防止过松,仍然要保持货币以17%的速度增长。
  因此对于未来的宏观调控政策,我认为首先无论如何要稳定货币的增长速度。中国宏观经济未来的走向,我认为不会出大事。而且奥运会以后,反倒可以正常增长。股市跌到奥运会以后,不能再跌了,当然也不见得马上起来。奥运会,以后,我们将会继续的稳定增长。
  第二,经济的下行调整可能还要经历一段过程。如果大家已经感觉不好了,恐怕下一个阶段也不会马上又起来,该调整的还是要调整。
  第三,宏观政策比较复杂,现在既要防通货膨胀,又要防止两三年以后经济的大幅下滑。要用货币政策防通胀,又要用其他的政策来保持经济长期的稳定增长。因此要做好准备,如何应对这样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