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中结构性条件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曹靖 时间:2010-06-25
  【摘 要】增长模式与日本模式之间的一大区别是对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本文对中国经济增长过程出现的若干结构性条件进行论述,通过和日本经济增长经验的对比来分析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利弊。
  【关键词】经济增长 结构性条件 中国 日本
  
  改革开放三十年里中国经济实现了飞快的增长,显示出了巨大的活力。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是建立一个大量吸引外资、以进口和出口同时急剧扩张、大出大进为特征的世界工厂。中国则侧重于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直接参与全球生产链的分工。但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在实现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在制造着如下的结构性条件。
  
  一、中国经济严重依赖美国市场
  
  不断增长的中美贸易不平衡与美国经常账户上的整体逆差一起为美元带来强大的贬值压力。根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07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已经达到2562亿美元。中国经济在这样一种局面下面临着双重风险:一方面,美国必然向中国施加压力,继续要求人民币升值和开放资本账户。如果回应这些要求,中国必然面临出口下降、经济发展减速的风险。但是,如果中国不理睬美国的要求,任中美贸易不平衡进一步扩大,必然推动美元危机的爆发。一旦爆发美元危机,严重依赖美国市场的中国经济必将遭受沉重的打击。
  无论是中美贸易不平衡还是美元贬值压力中的中国因素,都只是很多因素中的一种,而且美国自身对二者也有很大的责任。中国完全可以据理力争,强调美国政府在美中贸易时香港地位的不合理性以及美国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的出口限制对贸易不平衡的影响。中国也可以指出美国国内的储蓄率过低,政府、企业和个人靠举债度日是导致美国财政贸易赤字的根本原因。但是,这里的根本性问题在于无论是谁的责任,只要美国贸易赤字持续扩大,美元危机的可能性就进一步增加。只要美元危机爆发,中国经济就要遭受沉重的打击。
  在现行的美元本位制下,各国外汇储备的关键货币美元的背后没有黄金的支持,美国政府发行的债券的背后也没有美国国内储蓄的支持。这种只由纸币而不是黄金支持的信用创造,经常导致全球范围内以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暴涨为特征的信用泡沫。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美国的经常账户已经累计积累了3万亿美元的赤字。当这3万亿美元的货币进入拥有对美国贸易顺差的国家的银行系统,这些国家就开始了一个制造泡沫的过程。商业银行开始疯狂地扩大信贷,经济空前地繁荣,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价格以及企业利润急速上涨。由于每个产业都可以获得低息贷款,它们都建造了多余的生产能力。当投资和经济成长异乎寻常地加速时,资产价格的泡沫就不可避免地出现。
  2005年7月以来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中国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已经大打折扣。中国至今仍然没有像日本一样建立起以独立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牌为基础的国际竞争力。中国是否应该继续依靠以廉价劳动力为主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一直等到这个优势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度的上升彻底夺走,还是从现在开始就向以独立研发能力和自主品牌为基础的比较优势转变。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过程中,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是否有除了廉价劳动力以外的比较优势。这将直接决定中国到时候是像今天的日本还是像今天的墨西哥。
  二战以来,日本在两次国际秩序面临危机时都没有能够处理好本国面临的挑战。第一次是在60年代末期。当时美国的贸易赤字大增,美元必须贬值才能解决贸易不平衡的问题,日本坚决拒绝日元升值,结果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尽管日本经济学家一致公认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日本却不愿作任何努力去维持这个体系的生存。第二次是在80年代中期,日本积极地、却又在没有准备的条件下回应了美国的要求,结果是日本经济产生了泡沫,并在泡沫的破灭后陷入了长期的停滞。
  
  二、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大量吸引外资的模式
  
  在贸易方面大出大进的世界工厂模式使中国过早地进入与其他国家之间在能源和资源方面的冲突并被认为抢走他国的工作机会。积极吸引外资的结果是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厂甚至建立地区总部。世界工厂的崛起已经在国际政治经济中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为了维持世界工厂的运转,中国必然需要一个与其生产规模相匹配的世界级的供销科,大量使用能源、原材料和设备。尽管这可以为其他国家增加就业机会,但也可以使中国与许多其他国家的经济摩擦和冲突骤然加剧。这并不是说中国不应该发展,也不是说中国不应该与他国争夺能源和资源,而是说中国应该考虑资源争夺效益比,要思考在一定的能源资源争夺水平上如何能实现更高的发展水平,或者反过来说,在追求一定的发展水平时如何降低与他国在能源资源方面的冲突。
  从初级能源的消费构成来看,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是以石油为主。与此相反,中国仍然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所占的份额达到了70%,而石油的消费份额仅为20%左右。即便是这样,2007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达到了3.68亿吨(占世界的9.3%),大大超过了日本的2.29亿吨(占世界的5.8%)。从1997年到2007年的十年间,世界石油的消费总量增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是缘自中国日益扩大的原油需求。
  中国过去本来是石油的出口国,然而随着国内需求的日益扩大,到了1993年则从石油出口国变成了石油的进口国,此后中国的净进口量不断在增加。根据中国商务部发表的报关统计,2007年中国的原油和石油产品的进口总量为1.97亿吨,扣除出口量之后的净进口量达到了1.78亿吨。加上原油价格的暴涨,2007年石油贸易的逆差超过了85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2.6%。在世界石油市场上,中国即将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
  日本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后将产业结构进行了巨大的调整,由资源消耗型的钢铁、造船和化工转向资源节省型的家电和汽车。而中国侧重制造加工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日益恶化的国际能源条件下必然遇到巨大的增长瓶颈。
  
  三、过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
  
  中国大进大出的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大大地提高了本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并大大地增加了中国经济面临的来自国际市场的风险。直接受中国以廉价劳动力为比较优势、以吸引外资为手段、建立大出大进的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影响,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在近年急剧上升,2002年在50%左右,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上升到70%以上。这样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国际市场发生大起大落,中国经济必然要受到严重的影响。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迅速波及全球,至今已有一年的时间,目前危机仍在演进深化。次贷危机与以往危机的最大不同在于,次贷危机涉及的金融机构之广、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之深、给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之大,均是前所未有的。
  次贷危机对中国外贸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次贷危机造成美国进口需求下降,以及美国政府应对危机而导致的美元大幅贬值,严重恶化了中国出口行业的外部环境。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趋势不会改变,升值幅度已经超过12%。中国政府正在积极调整外贸政策,包括降低出口退税率、征收出口关税、取消某些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等。
  中国国内资源价格、劳动力价格以及污染成本的上升,已经削弱了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2008年上半年中国贸易顺差不但没有延续2007年的强劲增长态势,就连绝对额也有所下降。
  日本一直把对外贸易依存度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有人会说,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相似的发展阶段相比,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并不算太高,关键在于中国有许多与他国不同的地方。小国的经济总量也小,小国办世界工厂,对国际经济的影响与中国不可同日而语。当年日本和东亚四小龙在冷战期间鼓励出口时,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很少被认为形成对他国的威胁。它们也不会受到像今天中国面对的压力。   四、稳定与结构升级换代之间的矛盾
  经济增长模式与日本经济增长模式相比,在处理政治稳定与经济结构升级换代之间的矛盾时采取完全相反的做法,这种以政治稳定为代价追求经济结构升级换代的做法隐含巨大的政治风险。日本长期以来以稳定为优先目标。尽管从70年代以来,日本面临着一系列的外部经济环境的挑战却始终坚持以稳定为主,特别是注意保护对就业有直接影响的农业和零售业。当然,日本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是,尽管日本经济长期停滞,其政治与社会的稳定却依然如故。中国则显示出一种大刀阔斧对经济结构进行升级换代的魄力。中国经济不仅在开放程度方面远远地把日本经济抛在后面,而且在经济结构上也迅速地在低技术产业、中技术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同时追赶,显示出极大的活力。与此同时,中国对社会保障付出的努力远远不及日本。三农问题、下岗职工的问题以及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不平等程度的加剧已经成为社会与政治不稳定的因素。
  以廉价劳动力为比较优势的增长模式必须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之上。这种增长模式如果不加以调整,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会严重束缚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中国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滞后的结果是收入不平等过大,财富向少数人集中。这种分配不平等的后果是国内需求疲软。而国内需求疲软不仅导致通货紧缩,而且又使得中国GDP总值中国内部分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从而使对贸易依存度过大。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伴随的以上结构性条件如果合流或者在更深刻的层次上互动的话,可能给中国经济的将来带来严重的挑战。这种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比较优势吸引外资、靠大出大进维持的世界工厂模式,不仅在国际上增加了中国经济在国际与能源方面的风险,而且在国内削弱了中国经济抗拒外部冲击的能力,并埋下了政治不稳定的根源。当年的日本虽然也曾依赖美国市场,但是在外资利用方面和今天的中国相比风险要小得多。日本到了80年代已经成功地降低了在能源方面对石油的依赖。日本的经济模式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中国目前面临的过高的对外贸易依存率和政治稳定与经济结构升级换代之间的矛盾。日本经济增长模式的国内风险,无论是在对外贸易依存率代表的抗拒外部冲击方面还是与社会保护紧密相连的政治稳定方面的风险,都要比中国模式小得多。
  
  :
  [1]Richard Dunken.The Dollar Crisis:Causes,Consequences,Cures. Singapore:John Wiley&Sons,2003.
  [2]Japan and China:Cooperation,Competition,and Conflict. Hanns-Gunther Hilpert,Rene Haak,May 2002.
  [3]英国石油公司.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 2008.
  [4]浅子和美.日本经济的构造变化和景气循环.东京大学出版会,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