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色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启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洪延艺  时间:2014-06-01
  团队管理已成为当前企业的主要管理方式。员工对特定人群有归属心理,企业管理高层通过分析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为组织成员确立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目标,并以此来规范、引导被领导者的行为,加强沟通,为员工搭建成长和展示的平台,让员工感到家的温暖。员工对领导权威的服从心理,管理者必须充分、正确地运用企业所赋予自己的惩罚权、奖赏权、合法权等职位权力,多用奖励,慎用惩罚,关心员工,组织企业各种资源去推进企业目标的实现。员工对杰出人物有崇拜心理、对行为表率有模仿心理,企业的每一步发展都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来鼓舞员工。管理者必须强化基本素养、人格魅力,运用模范权、专长权等个人权力,身体力行,带领团队。企业在前途不明朗的创业时期,学习井冈山精神,保持坚定信念,勇闯新路;在遭遇挫折的生死攸关时刻,学习长征精神,忠诚事业,敢于胜利;在取得成功的时候,学习西柏坡精神,务必保持清醒和谨慎作风。同时,要开展“比学赶超”活动,选树典型,用身边的事、身边的人来感染和激励员工企业,提炼形成“员工精神”,构建企业基业长青的永恒精神动力。 
  四、以控制纠偏把握组织的航向 
  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注重党性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党员信仰马列主义,忠诚服从。把支部建在连上,用现在企业管理的话说,文化管理到了基层。“制度”是控制的关键,规范了成员的行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成为人民军队的 BI(行为识别)系统。实行干部交流制度,形成“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党在90历程中,经历了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三次历史性转折,进行事后控制,调整政治路线、军事路线、思想路线,纠正偏差。在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根据战事的发展进行事中控制,调整部署,采取“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首脑、乱其部署”的战法,消灭黄百韬兵团。在进京之前,党召开西柏坡会议进行事前控制,提出“两个务必”,为夺取政权和建设国家,做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企业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营造共同家园、共同事业的氛围,培育员工的忠诚度和执行力,激发员工主人翁的主动性。创建优秀、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保障。借助文化力使员工得到自律,从而矫正其价值观,规范其行为。目标是控制的前提和基础。企业按照可量化、易于操作的要求来设定目标,选择一些关键点作为控制点,以控制点来控制全局。企业加强制度建设,综合运用、人力资源配置、预算控制、成本控制等手段,开展指导、监督,采取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方式,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应性调整和纠偏,防范风险,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依靠管理信息系统提升企业整体管控能力,及时获得的偏差信息。在纠正偏差行动中,发扬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推进干部跨部门交流的机制,打破干部的部门“小我”意识,提高协作能力和全局意识,引领干部加强自身学习、提升综合素质,激发队伍活力。 
  五、以持续创新推动事业不断前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90年党史既是一部“奋斗史”,也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创新史”,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成果。党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不断创新。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建设时期,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军事上,提出游击战争、人民战争理论和精兵强军之路,创造出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交通破袭战等战斗形式。在经济上,有建国初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家庭联产责任制、经济特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竞争已成为当前企业的基本特点,创新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基石,也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企业管理者必须拥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集中企业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集中优势兵力,开展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培育相对优势。戴尔公司“以供应链管理制胜”,只专注于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产品的推广,而将公司所有的非核心业务外包,使公司以反应迅速和过程简洁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要树立品牌战略意识和危机意识,找准市场定位,不断地对产品、服务、企业形象进行创新,引导消费,创造需求。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采取适合企业自身实际的领先型、跟随型或填空型战略,产品做到“生产一代、开发一代、构想一代”。如三株、脑白金的“农村包围城市”营销战略,避免过早地与竞争对手正面交锋,积蓄足够力量;恒安集团专注于生活用纸等快速消费品,做精做强。 
  中国共产党堪称基业常青的“百年老店”,生机勃勃,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之道。传承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是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企业要与时俱进,学习“红色管理”智慧内涵,并进行创造性的应用,引领事业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