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战略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云  时间:2014-06-01
  论文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加深,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向国际舞台,实施他们的全球化战略。理论认为两种力量推动着产业发展和影响着产业内竞争的方向,即全球化力量和本地化力量。这两种力量不在同一维度上,并非此消彼长,而是相互独立。针对这个问题,主要探讨了中国企业的多样全球化之路,中国全球化战略的阻碍因素,为着手于迈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找出在中国企业全球化之路的规律,并且给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化提出了相关建议。 
  论文关键词:全球化战略;中国企业;兼并与收购 
   
  1 中国企业的多样全球化战略之路 
  有些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是从区域性企业到出口商再到全球出口商,最后希望成为真正的全球化企业。华为走的就是这条路。另外一些中国企业希望从地区性企业、区域领先企业直接成长为全球领先企业,比如TCL和联想,也就同时实现全球化的能力和收入,因此它们希望通过并购来获得全球化实力。联想、TCL、海尔、华为,我对这几家公司全球化的不同方法进行了比较,试图为中国企业找到最恰当的入场方式。 
  (1)出口。出口的优点在于低入场成本,低风险,迅速且更好控制,缺点在于有许多贸易壁垒,如中国企业经常遇到的反倾销以及产品安全问题等。 
  (2)合资。在中国,合资非常普遍,但中国企业在海外很少合资,因为各种因素过于复杂,难以控制合资企业。但TCL最初使用了这一方法,先与阿尔卡特和汤姆逊合资,然后进行收购。当然合资只是过渡手段,最终是为了收购。 
  (3)建立海外工厂。这一方式难度大,成本高,很少有企业像海尔一样建立海外工厂,更别说是在发达国家。中国企业在印尼、越南等地设厂,但几乎没有在欧洲和美国设厂的。 
  (4)并购。并购的缺点在于第一,缺少并购对象,第二,并购成本高,第三,不确定因素,第四,整合或融合困难。整合在大型并购中是十分困难的。如TCL成功收购德国施耐德,这给了TCL信心,但接下来的两个大并购案成为了TCL的“滑铁卢”,令其损失巨大。 
  2 中国企业全球化战略的阻碍因素 
  (1)政府角色。在企业的收购中,政府的政策支持有时能发挥有力作用,但有时会有反作用。中海油的例子说明过多的政府支持和关联反而不利于收购。 
  (2)淘金热。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就像是淘金热,很多企业走这条路的原因是认为这是大势所趋,教训是企业应该了解自身所处的行业。该行业是高度全球化还是高度本土化的?竞争的方式因行业不同而大相径庭。淘金热是风险很高的,尤其在目前外部环境动荡的阶段。 
  (3)盲目模仿。企业进行海外收购完全出于跟风心理,因为产业领袖这样做。很多企业都希望模仿三星的模式,三星历史不长,发展迅速,这是中国企业喜欢的模式,因为他们希望复制快速发展模式。但三星的成长很特殊,有具体的韩国政治和经济因素,这是无法模仿的。三星在韩国可以进入几乎任何一个行业,只要是赚钱的,但在中国,某些行业民营企业是不能进入的,比如石油行业。 
  (4)盲目追求快速增长。盲目追求快速增长是一种短视行为,如果只把眼睛盯在赚钱上,会忽视另一方面,即发展实力。全球收入固然重要,但全球能力也同样重要,是有长远的投资眼光。 
  (5)购买品牌效益。这是个争议性话题。有些企业认为中国的品牌不行,如果要成功,就应该购买国际品牌。相反的意见则认为我们应该坚守本土品牌。甚至海尔在这个问题上都有动摇,不然不会去竞购美泰克。中国的品牌在海外市场被低估,美的做过调查,海外消费者平均将中国品牌的商品价值低估了20%。如果差价在10%,他们宁可购买更贵一点的国际品牌商品。但是,一旦被认为是便宜货就很难摆脱这个等级。海尔和美的不愿在海外被看作是次等货,但是以他们现在的地位,还很乐意进入沃尔玛的销售渠道,就是说,先进入海外市场,再提升品牌形象,循序渐进。 
  3 推进我国企业全球化战略的若干对策建议 
  3.1 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1)适度放宽外汇管制,可根据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需要,制定境外投资中长期规划,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我国境外投资总规模及年度用汇规模,优先满足鼓励类项目的用汇需要,同时简化用汇申请手续及境外投资项目的外汇风险审查程序,把外汇管理的重点放在对企业外汇流动情况的监控上,加强对企业境外借债的管理和控制,以控制外债的总规模,保持外债合理的期限结构、币种结构和债务人结构。为方便企业走出去,可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放宽企业的购汇限制。 
  (2)改革境外投资许可制度。①简化境外投资的审批程序;②简化审批内容;③简化审批环节。 
  (3)完善境外投资扶持政策。一是调整扶持政策适用主体,不再囿于国有企业,而是管理科学、财务状况好、市场占有率高、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二是扩大扶持政策覆盖面;三是加大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