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补品战略竞争优势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金晓亚 时间:2014-06-01

产业集中度、转换成本、互补品之间分开使用的难易、带动供需的角色大小、不对称整合威胁、总市场规模成长率。
  
  4 黄太和的八力模型
  2001年,黄太和提出影响厂商获利力的竞争力量主要有八个构面,分别为:厂商竞争力、同业竞争力、旧同业推出阻力、新同业加人阻力、买主议价力、供应商议价力、互补品助力以及替代品竞争力。他认为互补品主要是指两种或数种产品对同一消费者而言。其使用的效果必须在相互配合下才能产生。因此互补品对于厂商的获利而言具有提升价值,而一下几种情境互补品助力较大:
  互补品对产品之价值比提升效果大
  互补品产销量大
  互补品之供应商多
  相关规格协定之采用厂商多
  相关规格协定之范围广泛,相关产品配套完整
  买主对成套产品偏好大
  互补品的互补品多
  采用之转换成本低
  产销用互补品之学习与经验效益大
  
  5 项保华的六力互动模型
  2005年,项保华基于波特的五力模型提出六力互动模型。六力互动模型强调了市场力量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依赖关系,而不事先做竞争或合作的断言。这主要是基于在现实经营中企业与各相关市场主体之间存在着既竞争又合作的微妙关系的考虑。一般来说,利用六力互动模型,考察企业与互补品厂商的关系,较易发现其中存在着多种合作可能,因为这两者的配合行动,通常能够更好地满足双方共同买方的需要。对许多企业来说,作为战略考虑,在市场开拓与渠道建设中,可以选择互补品提供商作为合作伙伴。当然,要准确判定各种产品或服务之间,存在的到底是互补品效应还是替代品效应,这两类效应到底何种更显著些,有时是比较困难的。还有,企业与互补品厂商之间,存在着长期“做大饼”的合作可能,并不排除短期内存在的各自都想“多分饼”的竞争冲突。
  总的来说,自从Grove提出将互补者力量作为第六力来,不同的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互补品进行了分析。Grove认为互补品这种伙伴关系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帮助非常大,可以作为产业分析中企业的一股强大的力量;Brandenburger&Nalebuff则认为互补品对于扩大市场规模非常重要,并提出影响互补品附加价值的因素;黄太和觉得互补品对于厂商的获利具有提升作用,并指出互补品助力较大的情境;项保华觉得主体企业和个相关市场主题是既合作又竞争的微妙关系,互补品更多的是作为合作关系,如果企业从互补品切入将会有独特的行径赢得竞争优势。
  相比之下,波特的互补品战略是比较详细和具有说服力的。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波特的互补品战略是存在欠缺的地方。首先,在三种重要战略的划分上,这三种战略实践本应该是平行同层次的。但是很显然,控制互补产品与另两种战略的角度是不同的。控制互补品战略关注的是互补品供方,而后两者注重互补品销售策略。况且。这三种战略实践又不能囊括全部互补品战略的情况。其次。波特更多地是基于同一产业中的企业竞争优势视角,只强调了主体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因此他忽略了主体企业和互补品生产者之间的竟合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把饼做大,还包括如何分割做好的饼。
  所以,基于以前的研究文献重点和研究中的不足。我们提出兼顾主体企业和互补品生产者,主体企业和竞争对手的互补品竞争策略。
  
  三、互补品战略的竞争优势
  
  1 模型的提出
  竞合(Co-opetition)现已成为产业发展之常态,在同一领域彼此竞争,但为了开拓新市场进行合作,或是联合次要敌人与打击主要敌人等均是竟会关系之表现。在制定互补品战略的时候。我们需要关注两个关系:一个是主体企业和竞争者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也是波特在《竞争优势》中详细阐述的。它关注如何定价,如何利用互补品提高市场占有率或增加利润;另一个关系是主体企业和互补品生产者之间的竞合关系,特别是竞争关系,企业产品的互补品有多少是自己生产?是否需要别的生产者提供?
  基于以上的理论,作者将互补品战略分为常见的四类:
  1)互补品由自己生产,仅供自己销售
  2)互补品由自己生产,也供他人销售
  3)互补品由他人生产,仅供自己销售
  4)互补品由他人生产,也供他人销售
  可以看出,这样的划分不仅考虑了生产主体产品的企业和互补品企业之间的关系,也考虑了生产主体产品的企业和竞争者之间的关系。
  1)互补品由自己生产,仅供自己销售
  当主体产品和互补品产品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互补产品对于主体产品的质量水平影响很大,并且也会带给顾客很不同的认知感受时,企业也趋向于自己生产互补品,自己销售互补品。比如说一些电器行业的产业生命周期,产品的销售和维修可以作为一类互补品关系。这样的互补品战略能够提高互补品组合的质量,使两者配合无间。因为当企业自己提供互补品时,它更加清楚自己对于互补品的要求,并且较少考虑资产的专用性而致力于把互补品组合做到最好。而且这样的做法也减少了企业和互补品提供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另外,这样的战略能够减少分化经营的风险,降低工艺或者技术泄露的可能性。如果电器销售和维修这个例子,互补品的生产极有可能会涉及生产工艺和技术,如果这一部分由别的企业提供,主体产品的技术无可避免会泄露。而且,即使不存在这个问题,如果互补品提供者掌握独特的工艺和技术,企业会有被套牢的危险。所以,处在产业生命周期初期的企业,最好是自己提供重要的互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