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与治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建芬 时间:2014-01-03

  摘要介绍会计失真的种类及主体,分析其危害性,包括扰乱国家秩序、破坏市场机制、弱化企业内部经营等方面,进一步从会计自身素质、会计法制建设、会计制度改革等方面阐述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以为会计行业的良好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种类;主体;危害;治理
  
  近年来,在我国会计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并且失真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危害之大,引起了社会的极度关注。因此,根据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深入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进而寻找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已成为当前颇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1会计信息失真的种类及主体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会计核算的依据不真实或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虚假,不符合实际情况。包括合法会计信息失真和非法会计信息失真2种情况[1]。其区别在于其产生的原因不同。非法会计信息失真又可分为2类:一类是由于有关人员的过失、错误或其他技术原因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另一类是舞弊行为,即故意的、有预谋、有针对性的违法乱纪活动,经常称之为会计造假。参加会计信息失真活动的主体主要有2类人:一类是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即会计造假的决策者和指挥者;另一类是会计从业人员,即会计造假的具体操作者或实施者,他们迫于环境压力,正所谓“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一般是被动的造假主体。
  2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
  当前经济生活中会计造假主体的地位不同,层次各异,动机复杂,受益不等。主要原因除会计从业人员职业操守不正外,不外乎法律制度缺失,执法不力。会计造假实质上是会计人员的舞弊行为,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2],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扰乱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秩序,削弱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损害会计机构及有关会计人员客观、公正、中立的形象;破坏市场机制的形成,有损财经法纪威严;引发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和蔓延;弱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
  3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3.1加强会计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培训
  (1)通过培训,使会计从业人员有一种高度的危机感和历史责任感,使其自觉地把诚信原则放在首要位置,这样才能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业责任感,增强敬业爱岗精神。
  (3)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水平。会计信息是会计从业人员的产品,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产品,而是被赋予了道德意义的 特殊的公共产品。因此,会计从业人员要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及时压缩会计造假的生存、发展空间。
  3.2加强会计法制建设
  中国人不爱管“闲事”的观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中国当前法制不健全的一个反映。尽管在《会计法》中规定不得对会计人员打击报复,但没有规定对打击报复行为进行惩罚的相关措施。因此,为保护敢于检举揭发问题的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应尽快制定专门的《监督法》,对有关检举制度进行完善,对打击报复检举人的不法行为制定出具体的量刑标准,依法保护检举人的合法权益,使会计人员敢说话、说真话;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依法办理会计业务,加强对会计法规的宣传教育,并加大执法力度,为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权提供保障[3]。同时,财政、税务、银行等相关部门应每半年对会计单位的账证联合审查1次,年终再经审计机关或委托社会审计机构进行年审。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切实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依法加强对会计违法的检查处理,体现法律的强制性和严肃性。各级法院、检察院应设置会计法庭、会计检察科,在会计管理部门的配合下,专门从事会计司法,加强对会计信息违纪违规问题的深入查处。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对一些打击报复会计人员的事件要严肃处理,为会计人员创造敢于秉公执法的良好工作环境。这样能够强化国家各项经济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严肃财经法规,防止市场经济规律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防止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对党风和社会风气的侵蚀,维护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