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东省信息化水平测度与发展对策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卢丽娜 时间:2013-02-15
  [论文摘要]为了明确山东省信息化发展水平在全国所处的位置,确保山东省“十五”规划提出的“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目标顺利实施,本文选取了最能反映我省信息化状况的变量作为测度指标,构建起山东省信息化指数模型,对1996—2002年期间我省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一、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宏观管理;二、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三、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四、努力提高公民信息素质。 
  [论文关键词]信息化指数;信息化水平测度;对策;山东 
  一、山东省信息化水平测度与分析 
  (一)总体评价 
  1996—2002年的6年间,山东省信息化的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1998—2010年山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我省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2年的信息化指数是1996年的80多倍。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相继启动了金税财贸工程、公安安全信息系统、纪检信息系统、人事信息系统、海洋山东、农业信息系统等20个重大工程项目。在企业信息化方面,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监控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应用工程在大中型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全省近百家企业实施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优化企业内部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方面,Ic在公交、供电、供水、医疗保障等领域广泛应用。在区域信息化方面,各市利用遥感、测绘等手段,搭建统一的地理信息平台,并在平台的基础上,建成城市规划管理、城市交通管理、环境监测管理等具体应用系统。信息技术应用与重点项目建设发展迅速,软件产业持续发展壮大,信息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总之,信息化正在渗透到各个领域,对山东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基本要素的比较分析 
  1.信息资源要素 
  信息资源指数呈平稳上升态势,但上升幅度比较小。其中“每百人长途电话次数”2002年是1996年的1.5倍,“人均邮电业务量”2002年是1996年的4倍多。“每百人报刊期发数”、“每百人发函件数”变化不大(见表一)。这一方面说明,山东省为实现社会信息化提供了一定的资源准备;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互联网和其他高科技的发展,函件这种传统的通信方式正在逐渐被电子邮件、传真等现代通信方式所取代。 
  2.信息网络与技术要素 
  在信息化各要素中信息技术应用指数增长最快。从具体指标看,1999年以后的提高是相当迅速的,“每百万人互联网用户数”2002年是1996年的3828倍,“每百户拥有计算机数”2002年是1996年的l3倍,“每千人移动电话数”则是1996年的22.5倍(见表一)。这表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正在向各个领域广泛渗透,已开始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改造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拉动我省信息化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 
  3.信息产业要素 
  尽管6年间山东省经济呈现较快的发展态势,但信息指数(即反映信息消费能力的指数,指个人消费中除去衣、食、住、医外杂费的比率)增长却相当缓慢(见表一)。说明我省公民的信息意识还比较薄弱,对文化、教育和通信等信息消费的投入还比较小。此外,“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等指标虽然逐年稳步上升,但仍然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如,2000年我省“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9.3%,居全国第28位,处于落后位置;“R&D经费支出总额占GDP比重”为0.61%,居全国第l5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信息产业投资占全部基本建设及更新改造投资比重为29.82%,”居全国第22位,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3.40%)。 

  4.信息人才要素 
  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人群是信息化人才的主体,而我省“每千人中大学毕业生比重”提高不明显,是信息化各要素中增长较慢的,仅从2001年开始有所提高(见表一),这与前几年我省高校及招生数量相对偏少有关。 

  (三)四城市之间的比较分析 
  通过典型调查发现,济南、青岛和淄博三市的信息化指数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聊城市的信息化指数则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在1999年之前,这四个城市的差距并不十分明显,而且济南市还处于领先地位。2000年以后,青岛、淄博两市明显超过了济南市,聊城市虽然也有提高,但相对差距较大。名列前茅的青岛市,信息化指数是聊城市的近70倍。这表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信息化发展的滞后又会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与全国及主要沿海省份的比较分析 
  将2000年山东省社会信息化指数定为100做基准,对全国及沿海省份信息化指数进行测算得出,全国的信息化指数是105.9,山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主要沿海省份的信息化指数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见表二),这与山东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