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我国事业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要点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费开胜 朱小军 时间:2014-01-04
  (3) 强化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考核。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疏漏或新生事项,因此事业单位应当对已经运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监督和考核,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实施的效率、效果,反馈执行者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及修正建议,以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持续的修正和完善。另外,可以参照企业的做法,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内部控制内审机制和风险评估机制。开展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是保证单位的业务活动能够按照组织预定的目标和方式,在有效的控制下规范运作。通过内部控制的审计、监督,纠正和处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使内部控制的执行可以更加符合制度设立的初衷。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考核结果与单位最初设定的目标进行对比,严格奖惩机制,对不按要求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人员给予适当的处罚,从而增加内控对从业人员的约束力。
  (4) 加强政府审计的力度。同企业相比,我国事业单位中的绝大多数资产都归国家所有,部分事业单位还履行着政府职能。由于内部审计存在的固有缺陷,对这些事业单位并不能仅靠内部审计部门进行控制。而且对事业单位强制性的民间审计,因此对事业单位必须加强政府审计监督的力度。政府审计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应该构成各类事业单位的外部监控主体,在政府审计力量不足时也可借用社会审计力量完成对事业单位的外部监控。
  
  3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四条规定: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遵循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结合事业单位的特点并参照以上5项原则,本文认为我国事业单位在完善自身内部控制制度时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 合法性原则。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要合法,我国的《会计法》对单位财务人员的岗位设置、岗位分工都有严格的规定,事业单位应当按此规定规范单位的财务工作,切实做到不相容岗位相分离。除此之外,事业单位在建立本单位的内部控制时,还要全面考虑本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的特定要求以及行业规范。例如,事业单位中的公立医院在建立本单位的内部控制规范制度时,要考虑我国卫生部门、药监部门、社保部门对医疗机构的特殊要求。
  (2) 成本效益原则。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地防止错误或舞弊的发生,但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的。内部控制制度要求组织设立岗位分工制度,可能会增加单位的用工成本,另外内部控制制度也很可能使管理复杂化,从而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因此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其成本不能超过错误或舞弊可能造成的损失和浪费,否则对单位来说将是得不偿失。因此我国事业单位在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时,应找到成本与效益的平衡点,切不可不计代价地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
  (3) 全面性原则。事业单位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时,应注意使内部控制制度覆盖从单位负责人到具体经办人员的所有从业人员,并贯穿从管理决策到决策执行、反馈、监督的各个业务流程。全面性原则从空间上要求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要避免“木桶”效应,不能留下内控的死角,从而使单位的每一项业务的运行都处在制度的规范之下,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
  
  主要参考文献
  
  [1] 黄丽华,何晓民. 关于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J]. 企业经济,2007(11).
  [2] 陈颖珞.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策略[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8).
  [3] 潘琰. 内部控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S]. 2008.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