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主义与现代性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8-12
   一
    野蠻主義不是前現代的遺跡和「黑暗時代」的殘餘,而是現代性的內在品質,體現了現代性的
陰暗面。現代性不僅預示了形形色色宏偉的解放景觀,不僅帶有不斷自我糾正和擴張的偉大許諾,
而且還包含著各種毀滅的可能性:暴力、侵略、戰爭和種族滅絕. 儘管種族滅絕和戰爭的野蠻主義
至少潛在地存在於一切人類社會中,但是,它在現代性中卻呈現出一些獨特的──也許是最可怕的
──發展態勢。納粹大屠殺恰恰發生在現代性的中心,成為現代性的負面毀滅潛能的極端表現和象
徵,顯明了潛藏於現代性核心的野蠻主義.
    二
    野蠻主義的根基在於人性的某些基本特徵,在於人類社會和文化以及社會秩序的建構。尤其重
要的是,社會秩序的建構包含著對社會秩序的內在的矛盾態度,這種矛盾態度成為野蠻主義賴以產
生的溫?。追根溯源,對社會秩序的矛盾態度又產生於人類特有的相對開放的生物學活動,產生於
對這種開放性的──無論多麼模糊的──意識,產生於與此密切相關的死亡意識(體現於修建墳墓
和紀念碑等獨特的人類活動中)。這種意識導致了生存上的不確定性和焦慮感。
    不同集體的制度疆界、不同的意義系統被建立起來,其焦點就是要克服生存焦慮. 這些努力又
與權力的施行緊密結合起來,產生了社會秩序的合法化問題,並且使這個問題成為生存焦慮的核心
要素。
    疆界的建構既包含著積極的可能性,又包含著破壞的可能性。其建設性方面在於,疆界的建構
產生了信任關係,捨此不足以確保持續不斷的人類互動,也不會有甚麼創造性可言。其破壞潛能則
在於,疆界的建構涉及到權力的施行與合法化,因而就讓人感到社會秩序的專斷和脆弱,對社會秩
序產生一種強烈的矛盾情結. 這種矛盾情結造成了暴力和侵略傾向,最突出地表現在對他人的排斥,
把他人當作矛盾情結的焦點或目標:他人不僅是陌生的,而且是邪惡的。
    三
    社會秩序的建構、集體認同和意義系統及其疆界的建構必然包含著積極的和破壞的潛能。這兩
種潛能在一切人類社會中發展起來,儘管所採取的方式各不相同。
    同樣,積極傾向和毀滅傾向也在近代社會發展起來,它們與下述情況密切關聯:在近代社會,
關於人的主觀能動性、自主性及其在時間之流的地位的觀念發生了獨特的變化,集中體現在現代性
文化方案中。現代性方案,亦即最先在西方發展起來的現代性文化方案,導致了關於人的主觀能動
性、自主性及其在時間之流中的地位的觀念的獨特變化,加劇了社會秩序建構的積極潛能和破壞潛
能之間的緊張衝突,突出了人的自主性和自我調節的挑戰,以及對這種自主性和自我調節的意識.
    韋伯(Max Weber )對這一文化方案的核心要義作了最精當的表述。弗邊(James D. Faubian)
曾經闡述了韋伯的現代性概念。按照他的看法,「韋伯從他所說的『倫理公設』的解構中發現了現
代性的存在閾限,這個倫理公設就是,『世界是由神意注定的,因而就是一個有意義的、倫理取向
的宇宙。』」「韋伯所斷言的是(不管怎樣,我們至少可以從他的斷言中推導出如下論點),現代
性的閾限在於:宇宙為神意注定的公設逐漸失效了;只有當已經設定的宇宙的正當性不再被視為理
所當然、不再無可非議時,才會有現代性,才會有這種或那種現代性。反對現代性的人拒絕這種非
議,無論發生何種情況,都對這個宇宙的正當性深信不疑。」「我們可以從中推導出兩個命題. 第
一個命題是,形形色色的現代性,不管它們還包含其他甚麼內容,都是對同一個生存問題的回應。
第二個命題是,形形色色的現代性,不管它們還包含其他甚麼內容,都恰恰是一些對該問題無所觸
動的回應。通過這種回應而系統表述的有關生活與實踐的觀點既沒有超出這個問題,也沒有否認這
個問題,甚至服從這個問題. 」
    所有這些回應都對問題無所觸動。正是由於這個事實,通過現代性方案發展起來的反省意識超
越了成形於軸心文明時代的那種反省意識. 通過現代性方案發展起來的反省意識,不僅把焦點落在
對某一社會或文明的超越理想和基本本體論概念作出不同的解釋的可能性上,而且還對這種理想和
與之相聯繫的制度模型的給定性提出質疑。它產生了這樣一種意識:這些理想和模型具有多元性,
這些理想和概念的確有可能遭到辯駁.
    與這種意識密切關聯,人的自主性相應地受到了強調,這構成了這一方案的深層核心。這是他
的或她的自主性。所謂自主性是指,人們從傳統和文化權威的枷鎖中解放出來,不斷擴展個人
的和制度的自由與活動領域,不斷擴展人的活動、創造性和自主性。相應地,這個方案十分強調社
會成員的自主參與,要求社會成員參與社會和政治秩序的建構;它強調所有社會成員都有機會自主
地進入這些秩序及其中心場域。這個方案還涉及到一種關於未來的觀念:那些能夠通過自主的人的
主觀能動性或歷史的前進而實現的可能性被開闢出來。
    這些不同的概念結合在一起,促使人們相信,通過人的有意識活動積極形塑社會是完全可能的。
在這個方案內部發展出兩種相互補充、但又潛在地相互矛盾的傾向,旨在尋求建構社會的最佳途徑。
第一個傾向是,首先在歷次大革命中、以後又以鏡像的方式在浪漫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