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瞿理铜 时间:2014-10-15

摘要:自2003年英国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以来,低碳经济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受到全世界广泛的关注。随后,世界各地提出了建设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低碳城市。本文在思考总结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内涵及对城市群的理解,提出了低碳城市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文章总结了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实践,并分析了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文章提出了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对策。
  关键词:低碳城市群;长株潭;问题;对策
  
  0引言
  自2003年英国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以来,低碳经济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形态受到全世界广泛的关注。随后,世界各地提出了建设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低碳城市。低碳城市是指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其目标,一方面是通过自身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社会建设,保持能源的低消耗和二氧化碳的低排放;另一方面是通过大力推进以新能源设备制造为主导的“降碳产业”的发展,为全球二氧化碳的减排作出贡献。[1]
  对于低碳城市群,目前尚无明确定义,在思考总结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内涵及对城市群的理解,本文认为:低碳城市群,就是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政策保障、分工合作等手段,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实现能源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管理低碳的新型城市群。低碳城市群的核心是通过统一的制度创新、政策制定和技术开发与合作,实现整个城市群发展的低碳化。
  1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实践
  新能源利用方面。2009年,长株潭三市入选全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以财政补助方式,鼓励公交、出租、公务、环卫和邮政等公共服务领域率先推广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另外,湘潭市在全省范围内率先使用风光一体化太阳能路灯,与传统路灯相比,这种新型路灯每盏每年可以节电约1500度,造价和运行费用更为节省。株洲通过开展生物能源新技术,进行酒精秸秆发酵生产技术、酒精连续生产新工艺、生物柴油与烃类的生物转化等节能技术的开发,优化调整能源结构。
  清洁生产方面。长株潭地区积极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如引进铅冶炼的基夫赛特法、QSL法、AUSME吨法、ISA法、SKS法、KALDO法,锌冶炼的氧压浸出工艺和富氧直接浸出工艺,挥发窑渣综合利用技术,低浓度二氧化硫治理技术,生物法处理废水技术等。
  节能建筑开发方面。2004年11月,湖南省建设厅颁布《湖南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5年7月,湖南省建设厅发文,要求长沙禁止新建楼盘使用整面玻璃幕墙,并强制新建公共建筑使用相关节能材料。2005年,长沙首批节能生态型楼盘亮相房交会。在湖南省出台的楼市新政中,首次购买节能省地型住宅将免交契税。
  节能消费方面。长沙市在2009年开展了节能宣传周活动,具体包括节能产品推广展示会、节能创意大赛、节能降耗社区行、节能产品导向目录暨高效节能灯推广发布,通过节能产品评审、推广等活动来引导消费者节能。另外,长沙市还制定了《长沙市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实施方案》,引导全民参与节能。
  2长株潭低碳城市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政府管理不到位
  到目前为止,湖南省政府和长株潭三市政府尚未编制长株潭低碳城市群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没有制定完善的、促进低碳城市群建设的政策和措施。法律法规没有得到有效地实施。覆盖各县市区的节能监察体系至今尚未建立,节能执法主体不明确,节能监察队伍能力建设滞后。现有环境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弱,环保部门缺乏强制执行权。
  2.2单位GDP能耗、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电耗依然偏高
  如图1和图2所示[2],2008年长株潭三市,除长沙外,其余两市的单位GDP能耗、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GDP电耗依然偏高,株洲和湘潭两市的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均高于湖南省平均水平。
  2.3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主要工业产品综合能耗较高
  从主要工业产品综合能耗来看,长株潭城市群与发达国家及国内先进水平也存在明显差距,火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22.5%,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高出21%,水泥综合能耗高出45%。
  2.4节能减排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长株潭地区鼓励企业生产节能产品的机制尚未建立,只是在消费者中以适当减免税负的方式来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产品。但由于节能产品在设计、造价方面均高于普通产品。因此,在价格上面不具备优势,众多厂商生产节能环保产品的动力不足,消费者购买节能产品也存在动力不足的现象。
  2.5市民消费观念落后,公众节约意识不强
  目前,长株潭地区市民对绿色消费的认识不够,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形成崇尚节约、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共同理念和规则。资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较为淡薄,在建设和消费中盛行奢侈之风,浪费现象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