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然,追求真实有效的数学课堂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徐供伟 时间:2014-10-15
       三、回归现实生活
        新课程指出“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已经注重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的生活,创设生活场景来学习数学,但仅仅结合生活情境提出单一问题是不够的,学生得到的仍然只是一个数学答案。数学课堂的实践问题应当回归到原生态的现实生活中,教师设计的生活问题应当是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不再是一个数学答案,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一种方法,从单一思维扩展到多向思维,有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味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乘车”是我们小学数学中时常遇到的生活问题。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我最初提出的问题是:每辆车限乘5人,21人要坐几辆车,还剩几人?学生照葫芦画瓢列出了算式,干瘪而枯燥,没有什么思考价值,而且与现实生活有些出入。剩下的人难道就不用乘车了吗?于是,我把问题改成了:每辆车限乘5人,21人最少要坐几辆车?学生思考4辆车可以坐20人,剩下1个人虽然不够1辆车,但也需要1辆车,所以最少需要5辆车。同样的信息,设计的问题不同,思考的广度就不同。前一题只是利用生活场景,计算和生活毫无联系,而这个问题则促使学生开始考虑实际生活的需要,与现实生活接轨,体现学以致用。最后,我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提出:你认为怎么坐比较合理?问题提出,学生想象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合理的可实施方案:可以2辆车坐5人,2辆车做4人,剩下一辆车做3人;可以3辆车坐5人,1辆车做4人,1辆车做2人;可以前4辆车坐4人,最后1辆车坐5人;可以根据人的胖瘦来合理分配车;可以根据男生、女生来合理分配车;如果是学生乘车,肯定有老师,所以可以把多的位置留给老师。学生的精彩回答超乎我的预料。原生态的数学生活,使问题的意义和价值凸显出来,数学知识由刻板变得鲜活起来,实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