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旱作农业区小麦—冬油菜—大豆高效种植模式探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高国栋 时间:2015-01-02

  摘要分析了陇东旱作条件下小麦—冬油菜—大豆二年三熟高效种植模式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介绍了其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进一步扩大该种植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麦;冬油菜;大豆;效益;栽培技术;陇东旱作区
  
  甘肃陇东地区的泾川、镇原等旱作农业区,近年顺应市场规律,立足旱区实际,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旱作条件下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提质增效的途径和措施,大力推广小麦—冬油菜—黄豆两年三熟高效种植模式,据调查,小麦—冬油菜—黄豆种植模式可比当地传统的小麦—糜子—玉米种植模式增加纯收入6 231.75元/hm2,增收68.5%,有效地提高了旱地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
  1经济效益分析
  据2007—2008年对泾川县荔堡镇董志科、杜根牛等33户调查,小麦—冬油菜—大豆二年三熟种植模式总产量7 873.5 kg/hm2,总收入21 569.7元/hm2(小麦1.7元/kg,油菜3.6元/kg,大豆3.38元/kg,玉米1.20元/kg,糜子0.70元/kg),扣除总成本6 237.75元/hm2,纯收入15 331.95元/hm2;小麦—大豆—玉米种植模式总产11 764.5 kg/hm2,收入19 413.3元/hm2,扣除成本6 571.2元/hm2,纯收入12 842.1元/ hm2;小麦—糜子—玉米种植模式总产12 037.5 kg/hm2,收入15 236.25元/hm2,扣除成本6 136.05元/hm2,纯收入9 100.2元/hm2。在3种轮作模式中,虽然小麦—冬油菜—大豆模式产量最低,但产值和收益最高,小麦—糜子—玉米单位面积产量最高,但产值收益最低。小麦—冬油菜—大豆模式比小麦—大豆—玉米模式增收2 489.85元/hm2,提高19.39%;比小麦—糜子—玉米模式增收6 231.75元/hm2,提高68.48%。这一种植模式投资少、操作简单,能有效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值和效益,对提高旱作农业区土地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有积极的作用。2007—2008年度泾川县小麦—冬油菜—大豆二年三熟种植模式总面积达2 552.6 hm2,占当年油菜收获总面积的84%,使农民增收3 900多万元。
  2生态、社会效益分析
  2.1推动旱区耕作制度的演变和进步
  小麦—冬油菜—大豆种植模式的迅速普及,使陇东旱作农业区传统的小麦—糜子—玉米种植模式基本废除,而且彻底改变了该区油菜与荞麦、糜子等作物混种,油菜病虫害严重、产量低而不稳、品质差的问题,并通过引进推广优良品种、科学施肥、适期播种等措施,促进油菜生产水平的提高。
  2.2有利于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扩大优质农产品生产
  陇东旱作农业区气候特点是热量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年降水量60%集中在夏秋季,油菜收后复种大豆,充分利用当地夏秋季雨热同期的资源优势,增加大豆生产,满足工业和人民生活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油菜6月初收获,此时距早霜来临尚有120 d的可利用日数,完全能保证中早熟大豆品种正常成熟,实现高产。
  2.3促进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
  2008年,泾川县冬小麦总面积2.19万hm2,比2001年2.28万hm2减少3.95%,油菜353.33 hm2、豆类6 973.33 hm2,分别比2001年扩大209.1%和141.3%;油菜总产3 891 t、豆类5 446 t,分别比2001年增长112.2%和9.8%。打破了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为主,粮食以小麦为主的传统格局,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2.4有利于维护农田养分平衡,保障可持续发展
  一是该区传统的小麦—糜子—玉米禾谷类二年三熟轮作制,地力消耗大,容易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实行小麦—冬油菜—大豆轮作,扩大了豆科作物在轮作中的比重,利用大豆特殊的根瘤固氮菌恢复提高地力,实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二是油菜、大豆在生长过程中,大量的落花、落叶、残根遗留在田间,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养分。有关资料表明,油菜一生吸收的氮素约有30%通过这些残留物还田,相当于施硫酸铵186.9 kg/hm2。三是油菜根系分泌的有机酸,可使土壤中难溶性的磷变为速效磷,提高土壤的供磷能力,所以油菜、大豆都是禾谷类作物的良好前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