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支原体肺炎的诊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方荣奎 时间:2015-01-02

  摘要介绍了猪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总结了其预防和治疗措施,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猪支原体肺炎;流行病学;病理变化;治疗措施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养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迅速形成,畜牧业在景东县已成为支柱产业,因此对猪的许多疫病、疫情特别是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猪支原体肺炎是影响景东县养猪业的传染病之一,该病又称猪地方流行性肺炎,俗称猪气喘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均能感染,但乳猪和断乳仔猪易感性最高,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其次是怀孕后期和哺乳期的母猪,育肥猪发病较少,病情也轻。母猪和成年猪多呈慢性和隐性。为了减少猪支原体肺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保证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现将其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流行病学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自然病例仅见于猪。在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较差、气候骤变和寒冷、多雨、猪舍潮湿和拥挤、通风不良、饲料质量差时更易发病和死亡。猪只年龄较小、体质较差更易感。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很多地区和猪场由于从外地引进猪只时,未经严格检疫购入带菌猪,引起本病的暴发。仔猪从患病的母猪感染,病猪在临床症状消失后,在相当长时间内不断排菌,感染健康猪。本病一旦传入后,如不采取严密措施,很难彻底扑灭。病猪与健康猪直接接触,或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1]。
  2临床症状
  一是急性型。主要见于新疫区和新感染的猪群,病初精神不振,头下垂,站立一隅或趴伏在地,呼吸次数剧增,达60~120次/min。病猪呼吸困难,严重者张口喘气,发生哮鸣声,似拉风箱,有明显腹式呼吸,咳嗽次数少而低沉,有时会发生痉挛性阵咳。体温一般正常,如有继发感染则可升到40 ℃以上,病程一般为1~2周,病死率较高[2]。二是慢性型。多由急性转来,也有部分病猪开始时就取慢性经过,常见于老疫区的架子猪、育肥猪和后备母猪。主要临床症状为咳嗽,清晨和傍晚气温低时或赶猪喂食和剧烈运动时咳嗽最明显。咳嗽时四肢叉开,站立不动,背拱,颈伸直,头下垂,用力咳嗽多次,声音粗厉、深沉、洪亮,严重时呈连续痉挛性咳嗽,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呼吸次数增加和腹式呼吸(喘气)[3]。上述临床症状时而明显、时而缓和,食欲变化不大,但病势严重时食欲减少或完全不食。病期较长的小猪,身体消瘦而衰弱,生长发育停滞,病程可拖延2~3个月,甚至长达6个月以上。三是隐性型。可由急性或慢性转变而成。在饲养管理条件好的情况下感染后不表现临床症状。饲养管理恶劣,病情恶化而出现急性或慢性临床症状,甚至引起死亡。
  3病理变化
  主要见于肺、肺门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急性死亡可见肺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气肿。在心叶、尖叶、中间叶及部分病例的隔叶前缘出现融合性支气管肺炎,以心叶最为显著,尖叶和中间叶次之,然后波及到隔叶。早期病理变化发生在心叶,如粟粒大至绿豆大,逐渐扩展而融合成多叶病理变化,成为融合性支气管肺炎,两侧病理变化大致对称,病理变化部位的颜色多为淡红色或灰红色,半透明状,界限明显,如鲜嫩肌肉,俗称“肉变”。随着病情延长和加重,病理变化部位转为浅红色、灰白色或灰红,半透明状态的程度减轻,俗称“胰变”或“虾肉样变”。肺门和隔淋巴结显著肿大,有时边缘轻度充血,继发感染细菌时,引起肺和胸膜纤维毒性、化脓性和坏死性病理变化,还可见其他脏器的病理变化。组织学变化,早期以间质性肺炎为主,以后则演变为支气管性肺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上皮细胞纤毛数量减少,小支气管周围的肺泡扩大,泡腔充满多量炎性渗出物,肺泡间组织有淋巴样细胞增生。急性病例中,扩张的泡腔内充满浆液性渗出物杂有单核细胞、中性粒白细胞、少量淋巴细胞和脱落的肺泡上皮细胞[4]。慢性渗出物中液体成分减少,主要是淋巴细胞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