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茶园主要病害种类及其发生规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1-02

                    作者:包爱霞 兰建军 纪国胜 谢友祥 叶旺发

  摘要近年来,浙南茶园病害的种类和发生规律发生了很大变化,致使茶园病害危害逐年加重,对其主要病害的种类及其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以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提供依据。
  关键词浙南茶园;病害;种类;发生规律
  
  科学防治茶树病害是保证茶叶优质、高产和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着浙南茶叶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种植年数的增加,无性系良种比例提高,施肥水平高、大田种植密度大及气候条件的变化,茶园病害种类和发生规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致使茶园病害危害逐年加重。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降低病害危害,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笔者对浙南茶园主要病害种类及其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现总结如下。
  1炭疽病
  1.1症状
  先从叶缘或叶尖产生水浸状暗绿色病斑,后沿叶脉扩大呈不规则形病斑,红褐色,后期变灰白色,病健分界明显。病斑正面密生许多黑色细小突起粒点(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病斑上无轮纹。发病重的茶园,可引起大量落叶。
  1.2发生规律
  茶炭疽病是由一种真菌侵染引起。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组织中越冬,翌年5—6月雨天形成分生孢子,并借雨水传播,从嫩叶背面茸毛处侵入叶片,8~14 d后形成小病斑,15~30 d发展成大病斑,此时嫩叶已充分展开。由于炭疽病潜育期长,病菌在嫩叶期侵入,但在成叶期才出现病斑。在高温和有雨水条件下,形成孢子,可以不断进行重复侵染。全年以5—6月梅雨期和8—10月秋雨期发生最重,尤其以秋季发生最多。一般偏施氮肥或缺少钾肥的茶园、幼龄茶园及台刈茶园发生较多。品种间有明显的抗病性差异。一般大叶品种茶树抗病力强,而龙井43等品种易受感染[1]。
  2茶轮斑病
  2.1症状
  主要危害成、老叶。病斑初为黄褐色小斑,扩展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后期中央为灰白色,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并产生浓黑色小粒点。嫩梢发病变黑枯死,向下扩展引起枯枝。
  2.2发生规律
  病原属半知菌亚门盘多毛孢属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季在适温高湿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从叶片伤口或表皮侵入,经7~14 d,新病斑形成并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溅滴传播,进行再侵染。高温高湿条件适于发病,浙南以夏秋茶发生较重。排水不良、扦插苗圃或密植园湿度大时发病重。强采、机采、修剪、日灼及虫害严重的茶园,因伤口多,有利于病菌侵入,因而发病也重。
  3茶煤烟病
  3.1症状
  发病初期在叶表面发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黑色煤层斑,逐渐扩大,以致覆盖整片叶,后期在黑色烟煤上产生短刺毛状物,色泽深黑,煤层厚而疏松,严重时,茶园呈现一片暗黑色,影响茶树正常的光合作用,使芽叶生长受阻。
  3.2发生规律
  浙南全年以秋季发生较严重,与助类(长绵蚧、角蜡蚧、红蜡蚧等)、黑刺粉虱、蚜虫的发生密切相关。其病菌以菌丝体、子囊壳或分生孢子器在病部越冬,翌年孢子随风雨飞散到上述害虫的分泌物上,从中摄取养料进行扩展,营腐生生活,并通过上述害虫进行传播。其病菌主要危害叶片表面,不深入组织内部,在低温潮湿的条件下易于发生[2]。
  4茶赤叶斑病
  4.1症状
  发病初期主要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形成淡绿小斑,逐步扩大形成不规则形的赤褐色大病斑,可蔓延至半张叶或全叶,病斑颜色较均匀一致,病斑边缘有一条褐色隆起线,病部与健部分界明显,后期病部散生稍突起的黑色小粒点,发生严重时可引起成叶和老叶大量枯焦,甚至脱落,导致树势衰弱而影响产量。
  4.2发生规律
  该病属高温高湿性病害,特别在高温条件下易于发生,浙南4—5月为始发期,6—7月为盛发期,幼龄茶园和台刈茶园在夏季供水不足时易受热害,叶片出现枯焦,成为该病侵染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