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县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1-02

                    作者:张好艳 李志锋 刘彩杰

  摘要介绍了新安县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病症,分析了其发生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期为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症状;发生原因;防治措施;河南新安   
  新安县位于豫西伏牛山余脉,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4°36′~35°5′,东经112°9′~112°19′。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半湿润易旱区,热量适中,光照充足,降水偏少变幅较大,玉米总种植4 000 hm2以上,是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作物。近年来,玉米丝黑穗病有流行发病趋势,造成玉米减产10%。因此,根据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规律,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对玉米生产有积极意义。
  1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属种苗侵入系统性侵染的黑穗病[1]。幼苗期多数病株不表现异常,中后期在雄穗上全部或部分分枝被破坏,形成病瘤,外面包有白膜,破裂后露出黑粉,黑粉散出后残留丝状穗轴,有的小花颖壳增生成小叶状。雌穗发病时,基部膨大,端部尖,多不抽花丝,苞叶早枯黄,由一侧裂开,内部全变成黑粉,外有白膜包被,膜破黑粉散出后,残留黑色丝状物。有的仅穗上部受害,基部籽粒变成畸形丛生的小叶状物,内含少量黑粉,雌病穗前期黑粉包在苞叶内不易见到。
  2发生原因
  玉米丝黑穗病是以土壤传病为主,苗期侵染的病害,病原菌为丝轴团散黑粉菌[2]。土壤带菌和混有病残组织的粪肥是其主要侵染源。种子表面带菌虽可传病,但侵染率极低,它是远距离传播的侵染源。玉米丝黑穗病发病轻重,主要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和土壤中菌源数量以及播种和出苗期环境因素的影响。一是土壤菌量累积量增高。资料显示,高感品种连作时,土壤中菌量每年增长5~10倍。新安县大多数土地玉米连作在3~5年以上。土壤中积累了引起丝黑穗病大发生的充足菌量。二是气候条件变化异常。初夏高温,土壤墒情好。农民抢墒播种,一般在6月5日左右,个别早的地区在5月下旬开始播种。但播种后遇到持续低温。据新安县气象资料,6月上中旬10 cm平均地温为9.8 ℃。在土壤湿度适宜条件下,土壤温度是决定出苗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土壤温度大于40 ℃,种子萌发;在16~18 ℃时出苗需8~10 d;如果土壤温度是10~13 ℃,出苗则需18~20 d;土壤温度在21 ℃ 时只需5~6 d就可出苗。丝黑穗病菌侵染的最适时期是从种子萌发开始至一叶期,也就是种子萌发至出苗期。地温低延长了种子萌发至出苗的时间,加大了丝黑穗病菌的侵染几率。三是农民缺乏科学使用种衣剂的常识。农民购买种衣剂时,缺乏科普知识,受推销商的误导,盲目使用种衣剂也是促使丝黑穗病菌大发生的主要原因。四是品种抗病性低,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在同一接种条件下,高度感病品种病株率可达80%以上,而中抗品种不过10%~50%,高抗品种不过5%。病田大多应用的是感病品种,不抗丝黑穗病。连年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是造成丝黑穗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