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市春季大棚莴苣菌核病发生原因及综防措施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高锦凤 时间:2015-01-02
  3综防措施
  3.1选用优良抗病品种,轮作换茬
  针对海门市生态环境、栽培条件和莴苣菌核病发生情况,在丰产性、口味一致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在当地通过试验、抗病性和商品性较好的的白皮型品种,如正兴2号、正兴10号、科兴2号、科兴10号等品种。自留种子一定要精选种子,剔除菌核。连作使病害逐年加重,对此,利用蔬菜生长期短、茬口安排较快的特点,与花生、甘薯、芋艿等根菜类作物轮作,能收到很好的防效。如海门镇通源北村一农户2006年前大棚蔬菜上菌核病发生较重,2006年开始与芋艿轮作,2008年开始种植莴苣,经调查,田间莴苣发病轻。同时,通过合理轮作,能调节地力,有利于蔬菜的生长发育,增强其抗病力。
  3.2深翻土壤,提高土温杀菌
  对第1年种植大棚的田块,全田采用拖拉机进行深翻,要求深度达到达25 cm以上。对已种植的大棚,在大棚上茬收获后,采用小型耕翻机或进行人工翻地,要求深度达到20~25 cm。深翻使田间菌核及其他病虫的传播源埋到深土层,可有效地减少发生基数。如海门镇通源北村一农户大棚历年种植莴苣及茄果类,2007—2009年3年内每年进行了深翻,田间发病高峰期调查,平均病株(茎)率为8.3%。在夏季空茬时机,利用天气晴好、气温较高的时机,将土壤深翻25~30 cm,破碎大土块,进行大水漫灌,在土壤湿润后,撒碳酸氢铵,盖上透明薄膜7~9 d,使土温上升至60 ℃以上,土壤因高温缺氧,使菌核大量死亡。此法具有成本低、无污染、效果好的特点,且能兼防其他土传病虫害,达到一举多防的目的。据2008年观察,防治莴苣菌核病效果达30.7%。
  3.3筑垄栽培,合理施肥,合理密植
  在平时病害调查中发现,海门市菜农往往把露地种菜经验应用到大棚生产,习惯种在低洼处,便于浇水施肥,认为水肥不易流失,但却加重了病害的发生。对此,要求菜农筑垄栽培,垄高一般5 cm,起到防地湿、防暗渍、减轻病害的作用。2008年大棚莴苣筑垄栽培与平地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筑垄栽培的菌核病株(茎)率下降10.2%。移栽前施足基肥,有机肥应充分腐熟,生长期要合理施肥,施肥要氮磷钾肥搭配,避免氮肥过多,才能使植株生长良好,增强抗病能力。每个棚(200 m2)要控制在1 500~1 600株为宜,以便通风透光。
  3.4清洁田园,控制棚室温湿度
  当棚内发现少量植株发病时,去掉病叶或拔掉病株,将其带出大棚外深埋。平时及时去除植株下部老叶及田间杂草并带出棚外处理。莴苣收获后,将丢弃的残株败叶及时清运出棚深埋,减少病菌的传播,同时不把病叶、病株丢在棚边泯沟里,否则将通过河水灌溉或用药喷雾后再次病菌侵染。本地菜农刚种植大棚时模仿山东地区,不了解山东干燥的气候条件,把大棚两边薄膜压死,不利于降温除湿。对此,协助菜农改进盖膜方法,在大棚两侧(边)离地面60~80 cm,用旧薄膜做成围裙,棚顶再盖整张薄膜,即二次盖膜法。这样有利于棚内温湿从大棚两侧降排。对大棚浇水,实施科学浇水法,浇小水不浇大水(不漫灌),浇水后及时通风排湿,连阴雨天和发病后控制浇水。向有条件的菜农推广铺设滴管,实行滴灌、渗透。并在大棚四周开挖排水沟,雨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4]。
  3.5合理运筹化学防治
  采取不同时期,不同施药方法相结合。一是土壤消毒,最好在夏季高温时进行,高温闷棚时加入药土,杀死病菌。二是及早用药,以发病初期即旺盛生长期和将进入茎部膨大期用药为佳,采用喷雾、烟熏等方法相结合。在发病初期选用50%扑海因1 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或50%菌核净1 000倍液喷雾。如遇阴雨天采用烟熏法,每200 m2大棚用20%速克灵百菌清烟雾剂100 g,晚上闭棚前点燃药剂,第2天开棚通气,每隔7~10 d喷(熏)1次,视病情用药2~3次。
  4参考文献
  [1] 李会群,赵瑞祥,查剑敏.保护地莴苣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植保导刊,2005,25(2):21,34.
  [2] 王万立,刘春艳,郝永娟,等.保护地莴苣菌核病关键防治技术[J].中国蔬菜,2005(7):54-55.
  [3] 朱文杰.保护地莴苣菌核病的综合防治[J].河南农业,2004(9):34.
  [4] 刘佳东,韩泳,孙丹.大棚莴苣早春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