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校园景观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1-02
  3施工对策
  3.1土方工程就地平整,以减少调配距离和搬运量
  地形是山地景观中最重要的造景元素,它构成整个山地景观系统的骨架,山地与非山地景观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地形的起伏,山地地形的高低变化丰富了人们的视觉感受[3]。在山地土方工程的施工中,主要采用全填、多填少挖、半填半挖、少填多挖和全挖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土方的挖掘、运输、填筑和压实,以保证绿地造坡要求和土壤改良。针对绿地中大型的山石,首先通过机械敲碎,然后再通过就地平整,以减少土方调配距离和搬运量,并适当放缓绿地坡度,把陡坡变为缓坡。如在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图书馆等建筑物四周,根据地形实际情况,变更原有绿地地形设计方案,均采用以上方法进行场地平整。因此,根据因地制宜、因山就势的原则施工,减少了土方工程量,从而节约工力,降低基础建设费用,并且保护校园的生态系统。
  3.2采用多种排水方式相结合,实现建筑、绿地、道路有效排水
  在山地校园的建设中,地面排水和沟渠排水有利有弊,合理利用地形坡度,是解决山地校园排水困难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山地地形的特点,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布局,主要采用了地面排水和沟渠排水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建筑、绿地、道路的有效排水。如教学楼、实训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和图书馆等绿地中的排水,主要通过地面排水的方式,把地表水拦截到绿地旁的沟渠中,对于坡度较大的区域,在绿地中设置障碍物挡水,达到消力降速以减少冲刷的作用。同时还将大股的地表径流分成多股细流,以减少危害,最后再通过沟渠与道路地下排水管相连接。
  3.3合理使用边坡、台阶和挡土墙,满足其造景功能
  为防止因地形坡度过大而引起山体失稳或坍塌,必须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加固。一是把斜坡挖成台阶状,然后再夯实;二是通过栽植植物,使植物根系与土壤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边坡的稳定。如在学生食堂旁、图书馆庭院旁等绿地,根据地形实际情况,变更原有设计方案,采用以上方法进行施工。在地形坡度较大的位置,把场地化整为零,由分别处于不同高程上的若干台阶组成。对于一些坡度较大的地形,应修建园路台阶梯道,宽度在0.8~1.2 m,在缓坡处修建汀步等,以满足学生课余活动的要求。挡土墙的作用是防止土坡坍塌,用于承受侧向压力,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园林工程中。它常用砖石、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筑成。如在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图书馆等建筑物四周均采用砖石来施工;在景观大道、水池等四周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来施工。因此,通过合理的边坡、台阶和挡土墙施工,满足地形造坡的要求,丰富营造景观的效果,保证工程的质量。
  3.4植物种植突出垂直绿化和季相变化
  整个校园的植物种植,根据植物规划设计,作了适当的调整,重点突出垂直绿化和季相变化,以丰富挡土墙空间环境。墙上设置立体花坛、种植穴,使绿化能隐蔽挡土墙的劣处,以其绿化姿态拓展空间。但由于绿地土壤贫瘠、保水保肥力差,因此应在所有绿地中改良土壤,土壤表层铺30~50 cm厚的种植土,调整土壤的酸碱度,为植物景观营造提供良好的基础,并优先选择生命力强、对土壤要求不苛刻、耐旱的植物。如大门入口的景观大道两旁,主要种植高大的观叶类乔木为主,下层配置适当的观叶类和观花类灌木;主干道路两侧的行道树以观叶类乔木为主;台阶和挡土墙处以观叶类和观花类藤本植物为主,形成垂直绿化;绿地较开阔的区域,以观花类和观叶类植物为主,各类植物组团造景,突出季相变化,以达到生态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对于绿地表层,坡度较为平坦区域以混播草坪为主,坡度较为陡峭区域以种植麦冬为主。因此,植物种植通过垂直绿化和季相变化,实现校园景观的绿化、美化、香化,并结合浓厚的“三苏文化”,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良好、舒适的空间。
  3.5园林小品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从景观方面来说,园林小品是创造某种和大自然相协调并具有某种典型景观效果的空间塑造。“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些都是长久以来的建园准则[4]。在山地校园中,园林小品或园林建筑的选址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处理尤为重要。必须在施工放样前考虑好土方量的平衡,小品、建筑周边的边坡走向,挡土墙的位置,周边绿化的衔接等,否则将严重影响园林小品、建筑建成后的景观效果。如景观大道旁的组合亭、学生活动中心的花架等,应选址适宜,造园得体。
  4参考文献
  [1] 王业社.山地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应用研究——以邵阳学院七星坪校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为例[J].福建林业科技,2008,35(3):232-236.
  [2] 王西武,杨柳青.浅析山地别墅区植物景观营造[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73-75.
  [3] 李向北,陈明浩.山地景观建造方法浅析[J].山西建筑,2009,35(8):20-21.
  [4] 王春霞.园林小品建筑在山地风景区中的设计[J].山西建筑,2007,33(34):34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