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农场淮稻5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罗同明 王永贺 时间:2015-01-02
  摘要:介绍了大中农场淮稻5号的特征特性,并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中农场;淮稻5号;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淮稻5号由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科所以7208、武育粳3号杂交,于1995年育成,属迟熟中粳稻品种[1]。现针对大中农场自然资源禀赋特点和全程机械化生产条件,提出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1特征特性
  该品种株型紧凑,穗粒结构协调,株高93 cm左右;接种鉴定中感稻瘟病,较抗白叶枯病,纹枯病轻,抗倒性较好。全生育期150 d左右,与武育粳3号相当;有效穗数330万穗/hm2左右,穗总粒数110粒左右,结实率92.5%,千粒重28 g左右,较难脱粒。据1999年品质检测,糙米率86.2%,整精米率60.3%,垩白率34%,垩白度3.3%,胶稠度79 mm。1997—1998年参加江苏省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9 327 kg/hm2,较对照武育粳3号增产2.6%,达极显著水平;1999年参加生产试验,3点平均产量9 072 kg/hm2,比对照增产9.7%。该品种适合江苏省淮南地区中上等肥力条件下种植。
  2栽培技术
  2.1培育壮秧
  晒种子2~3个太阳,用比重1.08的盐水进行选种,每盘控制在3 500苗左右,落谷量120~130 g/盘,用16%恶线清1∶(400~600)药液浸种48~72 h。精制苗床,关键抓好“三要”:一要早,干整机开沟的,抓住有利天气早开沟,利用雨后多次进行验平;二要平,挑高补低,确保秧池格内高差≤2 cm;三要畅,秧池沟系要深,确保排水通畅,利于秧苗旱育,促苗老健,提高抗逆性。坚持半旱控水,促进长根;对营养土培肥不足的适当补施肥料,做好秧田期病虫草防除。超龄秧将导致大田有效分蘖叶位减少,加速大小苗分化。尤其是无纺布育秧,后期布内气温比露天育秧高、生长快,超龄危害会加重,应严格控制秧龄在13~18 d。
  2.2精整大田
  大田机械平整质量是栽后管理的基础。关键是控制水层。要提早泡田,将土壤泡软,灭茬时,要控制水层,以使秸秆与土壤充分粘合,提高灭茬旋田效果。淀足时间,平整后结合化除淀足时间,提高化除封闭效果,防止插深不发棵,甚至下沉死苗。
  2.3适时机插
  当秧苗2.5~3.5叶、苗高12~15 cm时,要抢时间机插,不栽超龄秧。要求用运秧架分层运秧,也可用“地龙”运秧,“地龙”运秧转向灵活,车斗多,运秧压伤轻。准备地膜,用于雨前秧块挡雨防水,防止秧块过湿变形。受捂的隔宿秧机插,成秧率会显著下降,造成基本苗严重不足。因此,随栽随起,对当天栽不掉的秧,必须摊放田头,防止受捂,留待补秧。深秧的常见原因是田平后沉淀时间不足,绝不能因抢进度栽深秧,降低成秧率,造成僵苗不发。在根据叶龄确定合理基本苗的基础上,要针对前期管理难以到位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基本苗数,并做好增穴和补秧工作。一般需栽插97.5万根/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