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网蝽的发生与防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1-02

                  作者:方维国 袁克伍 刘轩武 钟祖虎 任德海

  摘要介绍了梨网蝽的生物学特征、发生特点、发生原因,并从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总结了其防治技术,以期为梨网蝽防治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梨网蝽;生物学特征;发生特点;发生原因;防治技术
  
  梨网蝽又名梨花网蝽,俗称花编虫。2000年前,该虫在全椒县梨树上仅零星发生,为梨树上的次要害虫,进入21世纪以来,危害程度逐年加重,近年来上升为梨树上的主要害虫。据近6年调查,全椒县梨树平均叶害率为20%~40%,高的达60%~70%,严重影响梨园经济效益。现将梨网蝽的发生特征、原因及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生物学特征
  梨网蝽成虫体扁平,暗褐色,头小,复眼暗黑,触角丝状。前翅布满网状纹,前翅叠起构成深褐色“X”形斑,前翅及前胸翼状片均半透明;后翅膜质,白色透明,翅脉暗褐色;前胸背板有纵向隆起,向后延伸如扁板状,盖住小盾片,两侧向外突出。卵椭圆形,黄绿色,一端弯曲。初孵幼虫乳白色半透明,渐变为淡绿色,然后变为褐色,头、胸、腹部均有刺突。近6年梨网蝽成虫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越冬成虫4月出蜇,10月下旬终见,成虫羽化出现4~5个高峰,说明该虫在全椒县1年发生4~5代。
  2发生特点
  梨网蝽在全椒县梨园地区均有发生,寄主以梨、苹果、山楂为主。危害严重时,导致大量的叶片早期脱落,较影响树势和产量。以老果园、粗放果园、混栽果园发生严重。该虫以成若虫群集叶背刺吸叶片汁液,被害叶片正面初期呈黄白色小斑点,严重时叶片苍白色,叶背锈黄色并粘附褐色粪便或蝇粪类褐色分泌物。梨网蝽在全椒县1年发生4~5代,以成虫潜伏在落叶下、树干翘皮以及果园四周灌木丛中越冬。越冬成虫在果树发芽后的4月出蜇,在梨树展叶后危害,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出蜇高峰期。4月中下旬产卵,第1代成虫于5月底发生,第2代成虫于6月底至7月初发生,第3代成虫于8月上旬发生,第4代成虫于8月底发生。第4代成虫于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开始转移寻找适当场所越冬,以10月中下旬最盛,后几代世代重叠。成虫畏光,多隐匿在叶背面,夜间具有趋光性,遇惊后即纷纷飞去,卵多产在叶背面主脉两侧的叶肉组织内,数十粒集中产在一处,上面覆盖黑褐色虫粪,卵期9~14 d。初孵幼虫行动迟缓,群集在叶背面,2龄后分散为害,先在下部为害,逐渐扩散至整个树冠,初孵幼虫群集叶背面主脉两侧吸食汁液为害,并分泌褐色粪便,呈现锈褐色,引起早期落叶。若虫经4次蜕皮后转化为成虫,全年以7月上中旬至8月中下旬危害最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