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县水稻螟虫发生的气象因素及防治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1-02

                      作者:罗锡浪 刘小容 彭尚永

  摘要病虫害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而作物病虫害与气象因素紧密相关。通过对大埔县主要气候要素(气温、降水等)与水稻螟虫发生期、世代数、发生量与发生范围的对比分析,提出加强螟虫预测预报、减少越冬虫源、科学治螟和改良水稻品种等对策。
  关键词气象因素;水稻螟虫;发生;对策
  
  在水稻众多的病虫害种类中,已知的害虫有200多种,病害有50多种,螟虫是最重要的害虫。水稻螟虫发生历史悠久,在3 000年前已是种植水稻的大敌。水稻受到螟虫危害后,田间白穗累累,叶苗枯萎,分布面广,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导致减产过半。当前,水稻螟虫危害特点为:发生期提前,发生量增多,发生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特别是冬季气温上升幅度加快,将会加重螟虫对水稻生产的危害程度。因此,笔者对螟虫发生的气象气候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大埔县农业部门对水稻螟虫害的预测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大埔县螟虫发生情况
  水稻螟虫俗称钻心虫,在南方各省发生普遍,大埔县水稻螟虫中危害大的主要有三化螟、二化螟、大螟、稻纵卷叶螟[1-2]。三化螟原危害晚稻造成白穗和钻心严重,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明显减弱,二化螟原主要危害早稻造成枯鞘、枯心严重;大螟原危害一季晚稻造成枯心较重。近些年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后,二化螟、大螟发生量有上升和加重危害趋势,其发生特点是:种类多,发生分布不平衡。一是三化螟。水稻孕穗到破口期是三化螟蚁螟侵入的最有利时期,蛀入后先蛀食稻花,从穗颈基部蛀入,水稻受其危害3~5 d便出现白穗。大埔县发生程度中等偏重,面积2 667 hm2。二是二化螟。其主要幼虫在稻草、稻桩内越冬。二化螟在大埔县深丘、低山区一般每年发生2代;平坎、浅丘区发生3~4代。第1代多在4月,第2代多在6月中旬至7月上中旬,第1代危害早栽水稻最重,在分蘖期易咬断心叶,形成水稻枯心苗,在孕穗、抽穗期危害造成死孕穗和白穗,在灌溉期危害,造成虫伤株和半枯穗[3]。大埔县出现危害中等,局部中等偏重,面积2 333 hm2。早稻该虫发生轻,没有明显迁入峰,7月下旬出现小迁入峰。早稻后期大面积田块发生较轻,残存虫源较少。三是大螟。幼虫在稻桩内或杂草根部越冬。入春后气温回升到10 ℃以上开始化蛹,在大埔县一般繁育4代,第1代发蛾在4月中下旬,第2代在6月上中旬,第3代在7月中下旬,其中第2~3代易危害水稻,造成枯心、白穗,以第2代危害最重。四是稻纵卷叶螟。中等、局部中等偏重,受害面积2 333 hm2。该虫早稻大面积为轻发生,虫量2009年较2008年少,2009年第3代诱虫量小于2只,早稻后期卷叶率低,残存虫源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