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张乡秸秆过腹还田改良盐碱地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1-02

                      作者:崔艳林 孙树荣 周惠琦

  摘要改善耕地质量、提高耕地基础地力,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重要的手段,是实现粮食安全保障的必然选择。盐碱地严重制约着曹张乡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连年秸秆过腹还田,逐渐改变了盐碱地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了地力,使盐碱地变成了高产田,取得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秸秆过腹还田;改良盐碱地;效益;
  
  改善耕地质量、提高耕地基础地力,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重要的手段,也是建立我国未来粮食安全长效机制、实现粮食安全保障的必然选择[1-2]。忻州市忻府区是一个拥有33万农业人口、5.07万hm2耕地的典型农业大区,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抓龙头企业促产业,抓粮食生产促牧业,依托农牧兴企业”的农业发展战略,抓住“地、水、技、物”4个环节,积极通过落实基本国策、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传统产业、强化物资保障4个方面的措施,有效地提高忻府区农业生产的综合生产能力,使忻府区农业生产呈现出面积增加、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势头。在改造提升耕地质量,“以粮养牧、以牧养地”方面,忻府区通过对土地增施有机肥,使昔日盐碱滩成为今日吨粮田的做法尤为突出。
  1曹张乡基本情况
  曹张乡地处忻府区东北角,全乡有耕地3 067 hm2,受滹沱河、云中河两大河流的影响,是昔日有名的“盐碱滩,北大荒”。20世纪80年代初,全乡全盐量在0.4%以上的中度盐碱地有1 000 hm2,土壤有机质为0.46%,全氮为0.057%,五氧化二磷为3 mg/kg,氧化钾为80 mg/kg,pH值为8.9,土壤容重为1.27 g/cm3,占全乡耕地总面积32.6%的耕地粮食单产仅4 800 kg/hm2,盐碱地严重制约着曹张乡农业经济的发展。80年代后,随着忻定奶粉厂这个龙头企业的成立,带动了周边村镇奶牛业的发展。1980年全乡奶牛存栏仅37头,1987年达到3 500头,到2004年奶牛存栏突破1万头。每头牛全年需要玉米秸秆约10 t,粮料3 000 kg,奶牛业的迅猛发展不仅就地消化了全乡所有耕地产出的秸秆和粮食,全年还产优质牛粪约18万t。这片全区有名的盐碱滩,通过连续多年的综合治理,加以连年秸秆过腹还田,逐渐改变了盐碱地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了地力,使盐碱地变成了高产田。
  2秸秆过腹还田改良盐碱地的效果
  秸秆过腹还田是指玉米秸秆经过奶牛消化排泄形成的优质牛粪再还原于田[3]。早春一般撒施优质牛粪60 t/hm2(每100 kg牛粪含氮0.32 kg,含磷0.25 kg,含钾0.15 kg),相当于施纯氮192 kg/hm2、五氧化二磷150 kg/hm2、氧化钾90 kg/hm2。经过分析20年秸秆过腹还田结果,土壤中有机质及各种养分含量增加,同时土壤全盐量降低,保苗率提高。土壤养分变化趋势是:2006年土壤测试,有机质为1.1%,全氮为0.085%,五氧化二磷为10 mg/kg,氧化钾为108 mg/kg,分别比20世纪80年代初增加0.64个百分点、0.028个百分点、7 mg/kg、28 mg/kg,土壤全盐量及保苗率的变化趋势是:0~5 cm土壤含盐量为0.101%,5~10 cm为0.100%,10~20 cm为0.120%,分别比对照田含盐量的0.516%、0.167%、0.142%,下降80%、40%、16%;出苗率提高20.7%,保苗率提高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