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的监测与防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罗颖 张卉 时间:2015-01-02
  摘要介绍了美国白蛾的分布及危害特点,阐述了美国白蛾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习性,并提出美国白蛾的防治措施,以为美国白蛾的监测与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树木;美国白蛾;危害;防控
  
  白蛾在华北地区传播速度快、繁殖量大,幼虫食性杂,危害植物种类多,且危害严重。北京地区树木种类繁多,据记载,北京可应用的树种达700余种,常见树种达100多种[1]。北京地区有树木6 000多万株,其中阔叶树1 000多万株。如此多的树木给白蛾的生长及繁殖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加之北京地区夏季较长,温度高,雨量多,湿度大,为白蛾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繁殖环境,给北京园林白蛾监控和防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现结合对美国白蛾的监测,提出综合防治措施。
  1分布及危害特点
  美国白蛾原产于北美洲,分布于美国、加拿大、东欧各国及日本、朝鲜等国。学名Hlyphantria cunea(Drury),英文名Fall Webworm、American White Moth,又名美国白灯蛾、秋幕毛虫,中文异名秋幕毛虫、秋幕蛾,属鳞翅目(Lepidoptera)灯蛾科,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性检疫害虫。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1979年在辽宁省首次发现,目前在西安市、唐山市及周边地区都有此虫危害,2003年传入北京,最早在北京平谷金海湖的一株杏树上被发现,2006年在北京地区各区县被普遍发现。美国白蛾初孵幼虫有吐丝结网、群居危害的习性,每株树上多达几百只、上千只幼虫危害,常把树木叶片蚕食殆尽,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对园林树木的危害主要是行道树和观赏树木,尤其以阔叶树为重。近些年来的监测发现,白蛾危害的北京地区的树木品种主要有毛白杨、核桃、臭椿、桑树、榆树、白蜡、紫叶李、碧桃等。叶片宽大的树木更利于白蛾产卵。
  2形态特征
  2.1卵
  圆球形,直径约0.5 mm,初产卵浅黄绿色或浅绿色,后变灰绿色,孵化前变灰褐色,有较强的光泽。卵单层排列成块,覆盖白色鳞毛。
  2.2成虫
  白色中型蛾子,体长9~12 mm。复眼黑褐色,口器短而纤细;胸部背面密布白色,多数个体腹部白色,无斑点,少数个体腹部黄色,上有黑点。雄成虫触角黑色,栉齿状;翅展23~34 mm,前翅散生黑褐色小斑点。雌成虫触角褐色,锯齿状;翅展33~44 mm,前后翅通常为纯白色。比较易于识别的方法是一对前足上部呈黄色棒状。
  2.3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28~35 mm,头黑,具光泽。体黄绿色至灰黑色,背线、气门上线、气门下线浅黄色。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为橙黄色,毛瘤上着生白色长毛丛。腹足外侧黑色。气门白色,椭圆形,具黑边。根据幼虫形态,可分为黑头型和红头型,其在低龄时可明显分辨。3龄后,从体色、色斑、毛瘤及其上的刚毛颜色上更易区别。
  2.4蛹
  蛹体长8~15 mm,暗红褐色,腹部各节除节间外,布满凹陷刻点,臀刺8~17根,每根钩刺的末端呈喇叭口状,中凹陷。
  3生活史及习性
  美国白蛾在北京地区1年发生3代,每次产卵800~2 000粒。以每次产卵1 000粒、成活率为60%、50%为雌虫记算3代数量分别为:1代600头;2代18万头;3代5 400万头。美国白蛾以蛹结茧,在老树皮下、地面枯枝落叶和表土内越冬。翌年4月开始羽化,3代成虫发生期分别在4月中下旬、7月上旬、8月中下旬;幼虫发生期分别在5月上旬至6月下旬、7月中旬至8月中旬。9月上旬至10月中旬、10月中旬开始陆续化蛹越冬。7、8月之间有世纪交替现象出现。美国白蛾喜欢生活在阳光充足而温暖的地方,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其发展,但高湿对幼虫发育有利,平均温度15 ℃以上为其活动的界限,越冬蛹能忍受-20 ℃的低温。但对早春温度的骤然变化十分敏感[2]。美国白蛾幼虫的耐饥饿能力强,远距离传播主要靠5龄以后的幼虫和蛹,随交通工具、包装等传播。
  成虫喜夜间活动和交尾,飞翔和趋光性均不强[3]。交尾后即产卵于叶背,卵单层排列成块状,一块卵产800~2 000粒,卵期10d左右。幼虫孵出几个小时后即吐丝结网,开始吐丝缀叶1~3片,随着随虫体长大,食量增加,更多的新叶被包进网幕内,网幕也逐渐扩大,最大网目可达1 m多[3],最后犹如一层白纱包缚整个树冠。幼虫共7龄,3龄后幼虫爬出网目分散危害,5龄以后进入暴食期,受害叶片呈缺刻状或网状。幼虫7龄把树叶蚕食完后,转移危害[4]。大龄幼虫可耐饥饿15 d,这有利于幼虫随运输工具传播扩散。幼虫蚕食叶片,只留叶脉,使树木生长不良,甚至全株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