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新品种龙薯15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5-01-02

               作者:郭其茂 杨立明 林子龙 陈根辉

  摘要阐述了甘薯新品种龙薯15号的选育过程、产量表现及特征特性,总结了其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甘薯;龙薯15号;选育过程;产量表现;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龙薯15号(原代号J53-26),系福建省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99年经过有性杂交选育,经过多年、多点鉴定选拔而成的具有高产、稳产、抗病性好、适宜加工等特点的新品种[1]。2006~2007年参加福建省甘薯新品种区试,2008年参加福建省甘薯新品种生产试验,2009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现将其选育过程及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选育过程
  根据双亲优势互补的原理,对亲本材料的特征特性、主要目标性状的遗传力加以筛选,选好基础亲本,配置补偿亲本,并以基础亲本为母本,补偿亲本为父本进行杂交。利用基因互补和基因累加效应,培育综合性状更为优越的基因型。1999年采用优质红心品种岩薯5号为母本与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的金山57作父本,经过有性杂交获得种子;2000年春催芽播种,从当年的实生苗品系中选拔、培育得到龙薯15号;2000~2005年历经复选、鉴定、品种比较试验、多点高产示范试验;2006~2007年参加福建省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2008年参加福建省甘薯生产试验,均表现优良。由于在亲本的选配上利用了综合性状优良的甘薯新品种作父本、母本进行品种间杂交,因而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
  2产量表现
  2001~2005年进行连续品种比较鲜薯产量为44.85 t/hm2,比对照金山57增产19.6%。2006年参加福建省甘薯区试,平均鲜薯产量47.03t/hm2,比对照品种金山57增产13.22%,达极显著水平,居第2位,共8个参试点增产,2个参试点减产;平均薯干产量9 972.90kg/hm2,比对照减产8.71%,达极显著水平,居第8位,4个参试点增产,6个参试点减产;平均淀粉产量5 126.55kg/hm2,比对照减产14.30%,居第9位;2007年续试,平均鲜薯产量41.03t/hm2,比对照增产4.77%,未达显著水平,居第5位,7个参试点增产,3个参试点减产;平均薯干产量8 819.70kg/hm2,比对照减产11.58%,达极显著水平,居第10位,3个参试点增产,7个参试点减产;平均淀粉产量5 664.75kg/hm2,比对照金山57减产18.14%,居第9位,2个参试点增产,8个参试点减产。2年平均鲜薯产量44.03t/hm2,比对照增产9.12%;平均薯干产量9 396.30kg/hm2,比对照减产10.08%;平均淀粉产量5 395.65kg/hm2,比对照减产16.36%。
  3特征特性
  株型半直立,短蔓、单株分枝6~9条,成叶心形,顶叶紫色,成叶、茎均为绿色,叶脉浅紫色,柄基紫色,蔓粗中等,单株结薯4个左右,薯块下纺锤形,薯皮桔红色,薯肉红色。2006年晒干率21.54%,出粉率10.90%;食味评分82.2分,比对照高2.2分;2007年晒干率21.64%,出粉率12.48%;食味评分76.8分。2年平均晒干率21.59%,出粉率11.69%,食味评分79.5分。食味品质软、甜。抗性鉴定结果:2006年高抗蔓割病,中抗薯瘟病;2007年抗蔓割病;2008年高抗蔓割病,感薯瘟病;综合评价为抗蔓割病,感薯瘟病,贮藏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