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地区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朱明齐 时间:2015-01-02
  摘要分析了淮北地区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践,提出对策,以期为广大兽医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动物防疫;存在问题;对策;安徽淮北

  动物防疫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随着畜禽流通范围的不断扩大,动物疫病种类的不断增多,动物防疫在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农村稳定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各级政府对畜牧业的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养殖扶持力度逐年加大,畜禽养殖业发展迅速,以预防为主的动物防疫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了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笔者就目前淮北地区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1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基层领导对动物防疫工作重视不够
  基层领导对动物防疫工作重视不够,基层政府经费拨付严重不足,而动物防疫工作是一项艰苦、耗时、耗财、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基层政府部门难以承担开支,造成大多数村级防疫员单打独斗,既要负责做好防疫知识的宣传,又要负责防疫、登记、配戴耳标等工作,有的防疫员仅应付了事,免疫质量和密度难以保证。
  1.2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经费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各级政府要将防疫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但实际工作中真正落实的较少,如基层防疫工作中必要的免疫应激反应抢救费、防疫设备(冷链设备)运行维护更新、检疫检验设备设施、行政执法等没有足够经费投入[1]。同时,由于畜禽个体差异,个别畜禽对某些疫苗产生免疫应激反应导致死亡,养殖户与基层政府之间在免疫应激反应导致死亡补偿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一旦发生免疫应激死亡,基层防疫员无能为力,这样既挫伤防疫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严重影响动物防疫行业的形象。
  1.3动物防疫条件审查不到位
  由于新的《动物防疫法》颁布后,动物防疫条件审查相配套管理办法尚未出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动物防疫条件审查无章可循;加之动物饲养场主对动物防疫意识不强,导致兴办的动物饲养场离村庄、生活饮用水源、主干道等太近,动物饲养场间隔距离太小,增加动物疫病防控难度。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易引发群众纠纷、上访等事件。
  1.4畜禽饲养管理存在弊端
  一是畜禽养殖场标准化、规模化不全。许多畜禽养殖场饲养区、隔离区和办公生活区没有严格分离;甚至没有车辆消毒装置和人员消毒通道;场内道路无净道和污道、雨水和污水分流之分;无害化处理设施不健全等[2]。一旦发生动物疫情,很难控制和净化。二是病死畜禽及粪便无害化不规范。有的养殖场生猪发病治疗1~2针,不见好转就急于出售,甚者将死猪也卖出;有的养殖场将病死畜禽乱扔弃在水塘、道路边或偏远的山岗、树林里,造成环境污染,病原扩散;畜禽粪便随意堆放,污水四溢,臭气熏天,蚊蝇滋生,更为严重的是导致地下水污染,引起动物疫病扩散传播,同时也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影响,给畜牧业发展带来较为严重的社会影响。三是生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有的养殖场对饲料、药品及疫苗等生产厂家、生产批号、购入、使用及保质期记录不清,保存不当;畜禽进入、售出及病死畜禽数前后发生逻辑性的错误;引种、补栏前不进行观察,调入后就混群,也不隔离观察;消毒药品的名称、消毒次数及实施消毒记录不完整;免疫标识发放数与畜禽出栏数不吻合。生产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利于动物疫病追溯,不利于动物产地检疫开展。四是免疫程序不合理。有的规模化养殖场不能根据本区域疫病流行特点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片面套用书本和其他场免疫程序,或一个免疫程序多年不变,免疫工作缺乏针对性;不开展免疫抗体检测,甚至拒绝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抽检,导致免疫抗体消长不清,动物发病原因不明。动物免疫标识制度实施难度较大,动物实施免疫标识可追溯管理,虽然大大增加了基层防疫员的工作负担,但对于增强防疫员的工作责任心、准确掌握动物群体和个体的免疫、监测、移动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但是在基层开展动物免疫标识工作难度较大,流通环节中动物防疫监督部门对未实施免疫标识的畜禽监管不力,“防检结合、以检促防”变成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