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籍修复中的古籍保护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孙永平 时间:2014-06-25
  (1)修补孔洞时,糨糊不宜太稠。
  (2)修复返酸脆化严重的书页,需要托裱时,应先对书页的PH值进行测定,以测定出的结果,作为判断调制糨糊的生物碱浓度的依据。PH值越低,则适当增大生物碱浓度。与此同时,纸色的深浅也需一并考虑。
  (3)预处理过的糨糊的颜色,与配纸、染纸一样,要略浅于破损古籍书页的纸色。
  总之,古籍修复用浆,再不能像以往那样仅仅是“去筋”,而是要使糨糊兼具脱酸、防虫和美观(配染色)等多种功效。当然,“宁稀勿稠”[2]是糨糊在调制和使用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因为这是做到“可逆性”这一古籍修复原则的前提和保证。
  13纸的预处理
  古籍修复用纸,为追求“整旧如旧”之目的,往往只注重表面的处理——染色,而忽视对纸质的改善。古籍修复用纸虽然是新纸,但是,由于长期受存放环境影响,返酸、虫蛀等现象普遍存在。如若不对之进行整治,就直接补、裱、镶、衬、接于所修复的破损古籍,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但凡是用来修复古籍的纸张,在使用之前,都应进行预处理。或染色,或脱酸、防虫。水的预处理,对这些问题都能给予很好的解决——刷染或浸染。
  在修复古籍时,不论是补孔洞,托裱、镶衬,还是做护页、封皮,用这种经过预处理的修复用纸,加上经过预处理的水、糨糊等修复用材料,可以由表及里地对古籍进行修复,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纸的预处理过程相对简单,只需掌握颜色的深浅,即经预处理后,修复用纸的颜色略浅于待修复的破损古籍的纸张的颜色即可。
  
  2 修复孔洞的技法
  
  再好的修复材料,若没有与之相适应的修复技法,亦不可能对破损古籍达到理想的修复和保护效果。
  以孔洞这种最为常见的古籍破损情况为例:以往在修复孔洞的时候,是遇洞必补,即使是书脑上的线眼和纸捻眼也必补无疑。这势必就造成了修复时施浆过多和修复后需加大锤平力度这两大弊端。特别是后者,必然会直接地破坏古籍纸张纤维,降低了纸张的拉力。这对古籍无疑是一次严重的机械性的损害。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对修复孔洞的技法进行了改进。
  笔者在浙江省图书馆学习古籍修复时,应颐昌老先生曾在课余与笔者谈起,过去的一些古籍修补工匠,为了生计而赶工,常常是对孔洞只补一眼,笔者正是受到了此故事的启发,从修复孔洞着手,探索和改进修复孔洞的技法。
  21孔洞的修复
  虫蛀孔洞有大有小。对大的孔洞,仍然是遇洞必补,即全补;对小的则只补一眼,即单补;必须对着光源才能透见的微小孔洞,则不补。
  在实际操作中,全补、单补和不补的区别,并无一定之规,全凭经验与灵活运用。如遇到小的、可以单补的孔洞,但洞缘有撕裂时,则还是应该全补。
  22线眼、纸稔眼的修复
  原则上,对线眼和纸稔眼可以不去补它,以免再次打眼,损伤书脑。所需补的是向内已破损到边栏、或向外已破损到书背的线眼或纸稔眼。
  若按以上修复孔洞的技法来做,则对古籍具有以下的保护作用:
  (1)修复后的书页极易锤平,有时甚至不用施锤,可以直接压平。这对古籍纸质的保护,无疑是有利的。
  (2)极易于装订平整,不需齐栏,不需重开眼,不需砂书,更不需裁书。其原因在于有了至少六个眼来定位,齐书易,进而不仅保护了书脑,亦更好地保护了古籍书品的原始面貌。
  
  [参考文献]
  [1]李致忠.肩朴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2]朱赛虹.古籍修复技艺[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