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方丹参片的质量考核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史亦丽 李美英 朱倩 时间:2010-07-11

摘 要 复方丹参片为临床常用药物,生产厂家众多。本品的主药丹参的有效成分为脂溶性的二萜醌类和水溶性的酚酸类成分,均具有心血管方面的药理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水镕性成分丹参素的扩张心脑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较二萜醌类的丹参酮更强,且水溶性成分是抗心肌缺血的主要成分。由于在药典2000版之前,均未制定含量测定方法,因此对市售的复方丹参片的内在质量进行考核是有必要的。目前,国内报道的本品含量的监控成分有总丹参酮、丹参酮A、原儿茶醛等。在药典2000版中,本品含量控制的是丹参酮A,而与本品处方一致,功能与主治也一致的复方丹参滴丸,含量控制的是丹参素,综合上述情况,在上市药品质量考核研究中,我们对本品主成分丹参中的丹参酮I、丹参酮A、丹参素、原儿茶醛含量分别进行了考核。

  含量测定采用HPIC方法,分别建立了测定脂溶性的丹参酮I、丹参酮A和水溶性的丹参素、原儿茶醛的色谱条件,方法的线性关系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8099990999709995;精密度试验RSD分别为166(n6)125(n6)119(n6)231(n6),加样回收率平均值分别为10169%,9940%,9g91%和9939%。本试验考核了三个厂家四个样品,对测定结果分别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四种样品的丹参酮I、丹参酮A、丹参素的含量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1=,原儿茶醛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丹参酮A的含量均未达到药典2000版规定(不得少于020mg/片),低的仅为364%,高的为8280%,相差较大。复方制剂中各有效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势必将影响临床疗效,因此,应该加强中药复方制剂的质控方法研究。

关键词 复方丹参片 质量考核 HPLC

  复方丹参片为临床常用药物,生产厂家众多。由于在药典2000版之前,均未制定含量测定方法,因此对市售的复方丹参片的内在质量进行考核是有必要的。目前,国内文献报道的控制本品含量的监控成分有总丹参酮、丹参酮B A、原儿茶醛等,在药典2000版中,本品含量控制的是丹参酮A,而与本品处方一致,功能与主治一致的复方丹参滴丸,含量控制的是丹参素,综合上述情况,在上市药品质量考核研究中,我们对本品主成分丹参中的丹参酮I、丹参酮A、丹参素、原儿茶醛含量分别进行了考核。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考核样品来源:北京市药学会提供的上市药品质量考核品种,三个厂家四个品种。

2 仪器设备和试剂

21 仪器 HPll00高效液相色谱仪:G1311A四元泵,G1322A在线脱气体,G1313A动进样器,G1316A柱温箱,G1314A可变波长检测器,HPCHEM色谱工作站。TCQ250超声波清洗器(北京医疗设备二厂)

22 试药 化学对照品:丹参酮I,丹参酮A,原儿茶醛(药品生物制品机检定所);丹参素(天津天土力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提供);甲醇、乙氰为色谱试剂,其余试剂均未分析纯。

3方法与结果

31 色谱条件

311 丹参酮I、丹参酮A:色谱柱:HypersilODS(250×40mm5μm);流动相:甲醇:水(7733);流速:15mlmin;检测波长:270nm;柱温:40℃。在此条件下丹参素、原儿茶醛完全分离,且峰型稳定

312 丹参素、原儿茶醛;色谱柱Hypersit ODS(250×40mm5μm):流动相:甲醇:乙氰:1%冰醋酸(004IPRB7试剂)10288;流速;10m1min;检测波长:280nm;柱温:40℃.在此条件下丹参素、原儿茶醛完全分离,且峰型稳定

32 标准曲线制备

321 丹参酮I、丹参酮A标准曲线 分别取丹参酮I和丹参酮A对照品质量,精密称取,加甲醇适量,超声15min使溶解,再加甲醇制成浓度为每1m1含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80µg的对照品溶液I。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I加甲醇稀释,制成每1mI含丹参酮I和丹参酮A102030405060µg的标准品,置自动样器,按311项条件,自动进样10μl,进行色谱分析,以峰面积y对进样浓度C(μgm1)回归,求得回归方程,线性关系良好,见表1

322 丹参素和原儿茶醛标准曲线 分别取丹参素钠和原儿茶醛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取,加甲醇溶解并稀释制成浓度为每1ml含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分别为140µg48µg的对照品溶液B。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H加甲醇稀释,制成浓度分别为丹参素7142856112140µgm1,原儿茶醛为244896192384480μgmI的标准品,置自动样器,按312项条件,自动进样10μl,进行色谱分析,以峰面积y对进样浓度C(μgmI)回归,求得回归方程,线性关系良好,见表1

表1 标准曲线测定结果

成分

线性范围(μg)

回归方程(n6)

r

丹参酮Ⅰ

010060

y2426C-1586

09998

丹参酮ⅡA

0.10060

y4068C-1797

09999

丹参素

070140

y0711C-186l

09997

原儿茶醛

0024—048

y5011C-3944

09995

33 供试品制备及测定

331 取供试品10片,除去糖衣或薄膜衣,精密称定,研细,取18,精密称定,置于50m1容量瓶中,加入甲醇25mI,超声处理15min,放冷,滤过,取续滤液,即得.按311项条件,自动进样10μl,测定丹参酮I和丹参酮A,结果见表2

332 取供试品10片,除去糖衣或薄膜衣,精密称定,研细,取05g,精密称定,置于50ml容量瓶中,加入甲醇适量,超声处理1h,放冷,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即得。按312项条件,自动进样10μl,测定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结果见表2

2 复方丹参片含量测定结果

厂家

批号

丹参酮I

丹参酮Ⅱ

丹参素

原儿茶醛

A

98091845

814l±251

3954±065

1777±1758

1279±207

B

981209

16564±288

9308±082

3080±3050

1307±316

C

990205

7280±080

9366±124

1969±2844

1080±366

C

20000101

8882±085

5894±099

2670±4652

1230±l73

34 精密度试验

341 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 取一供试片剂按341项制备供试品,置自动进样器中并依法重复进样6次,结果丹参酮I、丹参酮ⅡA含量的RSD分别为:166(n6)125(n6)

342 丹参素、原儿茶醛 取一供试片剂按342项制备供试品,置自动进样器中并依法重复进样6次结果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含量的RSD分别为:119(n6)231(n6)

35 回收率试验

351 丹参酮I、丹参酮ⅡA 取含量测定后的四个供试片剂溶液适量,分别加入对照液I适量,得四个供试品,进样测定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加样回收率,结果见表3

352 丹参素和原儿茶醛 取含量测定后的一个供试片剂溶液适量,三份,分别加入对照液适量得三个供试品,进样测定丹参素和原儿茶醛,计算加样回收率,结果见表3

3 回收率试验结果

成分

空白含量
μg

对照品加人量
μg

测得总量
μg

回收率

平均回收率

RSD

丹参酮Ⅰ

01325

02000

03284

9795

10169

322

01593

02400

04024

10129

01220

03200

04610

10594

01925

04000

05989

10160

丹参酮ⅡA

01635

02000

03625

9950

9940

135

01048

02400

03409

9837

00581

03200

03821

10125

01092

04000

05031

9847

丹参素

(片剂)

04916

02800

07796

10283

9991

312

04916

03500

08298

9663

04916

07000

11935

10027

原儿茶醛

(片剂)

02018

00960

02984

10063

9939

108

02018

01200

03204

9883

02018

02400

04387

9871

4 讨论

41 分别取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流动相、丹参滴丸供试液(按药典处理),依法处理,置自动进样器,进样记录色谱图,以水溶性成分为主的复方丹参滴丸无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阳性峰,复方丹参片和复方丹参滴丸一样有丹参素和原儿茶醛阳性峰,由色谱图可知本试验条件,样品中的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丹参素和原儿茶醛与其他组分分离完全。理论塔板数以丹参酮ⅡA和丹参素计算分别为112206947

42 本品的主药丹参的有效成分为脂溶性的二萜醌类和水溶性的酚酸类成分,均具有心血管方面的药理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水溶性成分丹参素的扩张心脑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清除氧自由基等作用较二萜醌类的丹参酮更强,且水溶性成分是抗心肌缺血的主要成分。在药典2000版中,处方、功能与主治一致的复方丹参滴九控制的成分为丹参素,因此,本试验同时考察了脂溶性的丹参酮I、丹参酮ⅡA和水溶性的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结果见表2

43 对供试品四种成分的含量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四种样品的丹参酮I丹参酮ⅡA、丹参素的含量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P001),原儿茶醛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丹参酮ⅡA的含量均未达到药典2000版规定(不得少于020mg/片),低的仅为364%,高的为82.80%,相差较多。复方制剂中各有效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势必将影响临床疗效,因此,应该加强中药复方制剂的质控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