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素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对照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葛根素注射液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将8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对照组4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联用葛根素注射液4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对照组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500 ml静脉滴注。观察15 d。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生化指标及疗效指标变化。 结果 治疗15 d末,研究组显效率为75.0%,对照组为40.4%,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χ2=10.91,P<0.05);两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测定结果均较治疗前有极显著性下降(P<0.01),但研究组全血比粘度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两组治疗后血浆血栓素B2水平均显著下降,6?酮?前列腺素FIa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内皮素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研究组内皮素水平下降极显著(P<0.01)。 结论 葛根素注射液具有增加脑组织微循环血流量,提高脑组织供氧,防止脑梗死患者病情恶化的作用,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显效率显著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且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关键词】 脑梗死;葛根素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
葛根素注射液(puerarin and glucose injection)主要成份为葛根素,其化学名为8?B?D葡萄吡喃糖?4,7?2羟基异黄酮,为无色或淡黄色的澄清液体。具有扩张血管、降低心肌耗氧、抑制血小板聚集及对抗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升压作用、能降低儿茶酚胺含量,拮抗肾上腺素的作用,并能通过血脑屏障,可明显改善心、脑、肾之供血供氧,改善微循环。用于心肌梗死和心绞痛,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视网膜动静脉阻塞治疗。为探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我们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2年11月~2003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82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及MRI检查证实。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1.0±5.04) a。对照组42例,男27例,女15例,年龄(59.0±6.02) a。两组平均脑梗死病程1.5 d。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标准,把脑梗死患者分为三度:轻度、中度、重度。研究组轻、中、重度分别为10、22、8例;对照组分别为12、20、1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联用葛根素注射液4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静脉滴注,400 mg·1次·d-1。对照组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500 ml静脉滴注,20 mg·1次·d-1。观察15 d。两组的其它治疗方法相同。
1.2.2 检测指标
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15 d末次日晨采集血标本送检,检查血粘稠度、生化指标。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Ia(6?keto?PGFIa)、内皮素(ET);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同时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应用布氏显微镜观察活血的方法,观察患者外周活血的情况。
1.2.3 疗效评定
于治疗15 d末次日上午相同的环境下观察外周活血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进行临床评定。疗效分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与死亡。
1.2.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或χ2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15 d末研究组痊愈12例(30.0%),显著进步18例(45.0%),进步6例(15.0%),无变化2例(5.0%),恶化2例(5.0%),显效率75.0%,总有效率90.0%。对照组痊愈5例(12.0%),显著进步12例(28.6%),进步18例(48.6%),无变化3例(7.0%),恶化4例(9.5%),显效率40.5%,总有效率83.3.0%。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χ2=10.91,P<0.05)。
2.2治疗前后两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结果比较,见表2。表1 治疗前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结果(略)注:治疗前后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t=2.75,P<0.01。
表1显示,15 d末,两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测定结果均较治疗前有极显著性下降,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但研究组全血比粘度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中血管活性物质测定结果比较,见表2。表2 治疗前后两组血浆血管活性物质测定结果(略)注:与对照组比较﹡t=25.52,P<0.01。
表2显示,两组治疗后血浆TXB2水平均显著下降,6?keto?PGFIa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ET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研究组ET水平下降极显著,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2.4 治疗前后血细胞形态学变化
两组治疗前后外周活血均有所改变,其红细胞的集聚率、变形率及白细胞、血小板活化率均下降,研究组表现更为突出。
3 讨论
葛根素注射液是从中药葛根中提取的以异黄酮化合物为主要有效成份的纯中药制剂。动物实验证明,葛根素能增加狗脑动脉、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对脑血管的扩张比冠脉血管明显,临床常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放射受体分析法证明葛根具有α受体阻断作用。沈行良等[2]观察到葛根中能提取两种苯二氮受体活性化合物葛根素和大豆甙元,在体外可抑制3H哌唑嗪与α1肾上腺素能受体的结合,(IC50,即放射配基与受体特异性结合50%的浓度为89 um·L-1)。王序等[3]发现葛根对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有阻断作用。葛根素可使明显增高的血浆ET水平较快恢复正常,同时可明显提高G?酮?前列腺素F12(G?K?PGF12)的含量,显著降低TXB2的浓度,表明葛根素有抑制ET分泌,调节TXA2?PGI2平衡的作用。
现已研究证实,葛根素能抑制ET过量释放,促进内皮恢复功能,进而兴奋PGI2合成酶活性,显著提高EC生成PGI2抑制血小板聚集,起到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4]。葛根素还具有降低全血比粘度、红细胞压积、增加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及其间的排斥力,促使红细胞解聚、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血液流变状态,缓解缺血缺氧及松弛平滑肌的作用。
本研究显示,两组治疗后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结果均较治疗前有极显著性下降(P<0.01),但研究组全血比粘度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布氏显微镜观察活血显示,两组治疗后红细胞的集聚率、变形率及白细胞、血小板的活化率均显著降低。提示葛根素能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状态,有助于脑梗死区微循环的恢复。脑梗死的发生还与ET,TXB2等因素有关,ET,TXB2等缩血管物质的产生、释放可引起脑内微循环障碍,进而影响梗死患者的康复[5]。
本研究发现,两组治疗后血浆TXB2水平均显著下降,6?keto?PGFIa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ET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研究组ET水平下降极显著,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葛根素有明显的舒血管作用。报道[6]葛根素对脑血管的舒张作用明显优于冠状动脉,同时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抗血管痉挛、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症状从而促进其康复。 本研究还显示,治疗15 d末研究组显效率为75.0%,对照组为40.5%;两组治疗均可提高t?PA,降低PAI,但研究组对其影响更显著(P<0.01);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提示研究组较对照组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更显著,且安全性高。综上所述,葛根素注射液具有增加脑组织微循环血流量,提高脑组织供氧,防止脑梗死患者病情恶化的作用,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显效率显著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且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1):37
[2]沈行良,Wiff MR,Nielsen M,等.葛根素和大豆甙元一抑制[~3H]氟硝西泮和体外大鼠脑膜的结合[J].药学学报,1996,31(1):59
[3]王序,韩桂球,Huang LY,等.生物分析法对常用中药的筛选研究[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86,7(5):20
[4]张青山,龙建军,葛志刚.短暂性缺血发作患者血栓前状态的观察[J].临床神经病杂志,2002,15(5):272
[5]王忠良,钱士明.葛根素治疗椎?基地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2001,22(4):12
[6]门琼,崔怀静,张正静.葛根素治疗脑梗塞152例[J].新药与临床杂志,1998,17(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