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体语言对躯体疾病患者治疗的协同作用
【关键词】 形体语言;躯体疾病;心理疏导;情绪障碍
【关键词】 形体语言;躯体疾病;心理疏导;情绪障碍
正确的形体语言是有声语言的补充,不仅可以改善躯体疾病患者的情绪障碍和依从性,同时还能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中介作用,降低患者负性情绪对疗效的不良影响。当前,综合住院患者中伴发抑郁或/和焦虑等情绪障碍[1]的发生率相当高,其中内外科患者中约占25.0%~33.3%,在治疗过程中若能及时的应用正确的形体语言,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 情绪与躯体疾病
“百病生于气也”,中医理论明确指出了情绪与五脏的关系。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躯体疾病的发病诱因有了新的认识。近代医学研究表明躯体疾病与情绪有关,如冠心病、高血压、胃溃疡、哮喘、癌症等的发病均受到不同程度心理因素的影响[2];持续不断的强烈情绪反应可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愉快的情绪能使机体的免疫内分泌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可见,免疫功能在受到情绪影响时是不断变化的,在焦虑、悲伤、疲劳、紧张等情况下免疫功能降低,在情绪稳定、心态平衡、睡眠良好、活动适度的情况下免疫功能最佳。因此,情绪反应对躯体疾病的发生、和转归起着重要作用。
2 形体语言对患者情绪的影响
多数躯体疾病患者由于缺乏医学专业知识,对自己的病情充满恐惧和猜测,对治疗效果充满担忧与不安。这种对病情细节和治疗效果过于关注的心态常常可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从而影响疾病康复的进程,并形成恶性循环。临床主治医生常常分管多个患者,与患者的言语交流常常难以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加之病痛的折磨使患者内心长时间处于无助之中。此时,医护人员良好的形体语言,训练有素的举止等能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安慰与支持,使患者感受到关怀和尊重,将悲观、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影响降到最低,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 正确使用形体语言
形体语言[3]通常包括仪表、态度、面部表情及肢体语言等。适当的形体语言表达,能减轻疾病痛苦、保持健康情绪、促进康复。
3.1 加强职业道德培养,增强医护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救死扶伤、无私奉献”为行动指南,以脚踏实地、爱岗敬业塑造良好职业形象,使形体语言正确地体现在临床实践中。
3.2 加强美育,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营造爱美、追求美的氛围。定期进行形体训练,打造外在美;注重人文学科知识学习,培养内在美,在训练与学习中实现两者的协调与统一。
3.3 强化形体语言的感染力。有研究表明,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形体语言给他人留下的印象占55.0%。医护人员应善于展示自己美好的形象,如:服装整齐,仪表端庄,发式雅致,表情镇定,脚步自信,面带微笑,、儒雅的风度等,能给患者以安全感、信赖感,如释重负。亲切的目光,保持在嘴角的微笑,可产生出无形的人格魅力,有效地缩短医患双方的心理距离,给患者以美好的心理感受,使误解得以消除、抵触得以化解、病痛得以减轻。耐心的语气、热情的态度、温馨和谐的轻松氛围,能使患者感受到你的挚诚,更容易坦然地接受来自护理等方面的帮助。
3.4 突出形体语言的重要地位。心实验证明,人在接受信息时,同时兼用听觉和视觉感受器能记忆65.0%的信息。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应注重形体语言的运用。而娴熟细致的专业操作,舒展优美的技术动作能更形象、更直观地表现出忙碌的医护人员良好的素质和过硬的基本功,它能使患者感受到天使般的关爱,尤其对于危重患者而言,求生的愿望使他们更渴望获得最优质、最放心、最权威的服务。因此,医护人员与患者的交流,在突出形体语言的同时,还应注意有声语言与形体语言的和谐运用,治疗护理动作的准确到位、操作者遇事不慌的镇定从容、危急时刻的机智果敢,在体现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的同时,进一步折射出的规范化管理和专科优良的整体医疗水平,给患者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理安抚作用,有效地缓解病痛本身引起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的影响。
总之,形体语言貌似隐蔽、无形,实际上作用不可低估,有时是言语所不能替代的。随着医学的和人们对医疗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行为医学对临床治疗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重视形体语言的表达,对于综合性医院躯体疾病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1] 季建林.综合性医院中的抑郁障碍[J].行为医学,1996,5(增刊):1
[2]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编辑部.国内唯一的心身医学专业载体[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5,11(4):目4
[3] 张爱珍,张秀贞.临床护理行为体会[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6,5(增刊):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