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与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1

          作者:邹旭明 丁宝国 于君 张晓蓬 邹华

【关键词】  影响;青少年;对策

  知识的迅猛,使互联网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当前,网络不仅是一种时尚和潮流的象征,更是一个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甚至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据2001年一项统计,我国上网人数已达2650万,并以每年成倍的速度增长,其中青少年占80.0%以上。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提供给人们便捷,又存在着让人痴迷的危险。对此,我们进行了调查,以期能够引导青少年在网络社会中趋利避害,健康成长。

  1 网络对青少年的双重影响

  1.1 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1.1.1 促进青少年开放、创新精神的树立。网络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以先进的技术手段向青少年适时地传播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当代最新的技术成果及社会所倡导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充分帮助青少年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广泛的社会环境学习和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的开放个性,顺利参与社会生活。同时,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有助于青少年从中汲取养料,完善知识结构,学习借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1.2 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获取信息是青少年上网的第一目的。当前青少年的关注点十分广泛,传统媒体已无法及时满足青少年的兴趣点,互联网以其信息容量大等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青少年的需求,为青少年提供了最为丰富的信息资源,成为青少年获取种种信息的最佳来源。

  1.1.3 促进青少年独立意识的发展。网络信息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交互性和平等性。网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青少年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自由地访问所需要的站点,主动了解各种信息,经过自身的判断、融合,形成自己的观点。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他们还可以看到一个比现实世界更为广阔的虚拟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他们可能会遇到现实世界中没有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同时需要自己独立解决。这种生存方式无疑将大大促进青少年独立意识的发展,有助于培养他们成长为能够胜任多种角色的社会新成员。

  此外,网络上的丰富信息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而互联网的互助性和公益性也培养出众多的“网上雷锋”和“网上公益团体”,网络的平等性为青少年创造了自我实现的新空间。

  1.2 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对青少年的影响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而它所传输的一些不良信息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1.2.1 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构成潜在威胁。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这使得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盲从西方。长此以往,对于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国家的安定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威胁。

  1.2.2 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危害和威胁。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在两点:(1)某些人实施诸如诈骗或性侵害之类的犯罪;(2)黄色垃圾对青少年的危害。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调查还显示,在接触过网络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

  1.2.3 过多沉溺于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容易造成青少年性格的缺失和“网瘾”的出现。由于网络使用的是人机对话方式,青少年与其他人之间直接见面交流的机会大为减少,这必将导致人情淡漠、疏远,如果长期缺乏沟通与接触,他们就容易产生紧张、孤寂和冷漠的心理,造成性格的缺失。有研究显示,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水平升高,这种物质可使人呈现短时间的高度兴奋,易导致食欲不振、焦躁不安等,甚至会引发心血管疾病等。

  2 导致青少年产生网瘾的原因

  与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相比较,网络的负面影响显得更加突出而尖锐。要解决这些问题,发挥互联网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摈弃和遏制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就要找出网络对青少年产生网瘾的负面原因。

  2.1 网络自身所带有的负面特点  网络具有开放性、虚拟性、超时空性、无限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容易带来无序、混乱、危机,导致网络犯罪感的虚无化,进而使网络犯罪增加迅速,也使网络犯罪手段更加隐蔽,更难以控制。网络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信息库,但伴随着信息爆炸、信息污染,各种冗余信息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性。所以网上黄毒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2.2 过重的学习压力导致青少年在网络中寻求解脱  由于目前青少年评价系统的单一化,使得青少年在自我评价时所使用的标准也是学业成绩。这种评价标准给很多青少年带来自卑感,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这种自卑感尤其强烈。过重的学习压力使得青少年极易在轻松的网络环境中寻求解脱与满足。大多数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的学生,学习成绩往往会越来越差,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因此往往会选择网络来满足自己。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他们可以扮演心目中的理想角色,在网络游戏中他们通过“通关升级”就会寻求到满足或自尊,来达到摆脱现实世界带来的自卑感。

  2.3 对待问题家庭与学校引导不力  许多家长对网络一无所知,却错误地认为上网是为了学知识,比看电视、玩耍好得多而不加限制。当出现问题时,家长又强行将孩子与机分开,认为那样可以保护孩子免受网络的影响,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而有的教师对网络知之甚少,对上网行为深恶痛绝,他们强行制止学生上网更容易激起强烈的逆反心理。还有的教师对学习差和调皮的学生有偏见,易导致这些孩子脱离正常的生活环境而沉溺于网络世界。

  2.4 网络控制手段不健全  网络带来的社会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但由于网络本身所具有的虚拟性、全球性、瞬时性、异地性等特点,对网络社会问题还没有有效的手段加以控制。在我国,现实社会中常用道德、法制、管理等手段加以干预,但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对传统的道德规范提出了挑战。青少年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还不成熟,对于是非的认识处在懵懂阶段,在缺乏必要、正确的引导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下,往往产生道德失范的意识和行为,如网络盗窃、网络传毒、网络色情、网络黑客等。网络所产生的许多问题,使传统的制度难以约束。随着网络的发展,针对出现的问题,我国制定了一些法规,但从总体上讲,网络立法还相对滞后,人们的网络法制观念也还很薄弱。

  3 对策

  3.1 加强对青少年利用网络的引导和监督  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是防止青少年在网络中“迷途”的根本保证。(1)要针对青少年在上网中遇到的问题,正确引导、培养青少年对待网上信息和良好的上网习惯。(2)要积极发挥家长、学校、社会、政府各层面的综合作用,从普及网络知识的针对性、系统性上下功夫,引导青少年正确理解、选择、利用和处理网上信息和娱乐资源,强化对青少年利用网络的管理和调控。(3)要注意引导的方式、方法,尊重青少年的自主意识,“疏”和“堵”有机结合,正面激励与批评教育相结合,灌输教育与暗示诱导相结合,寓理于事、寓教于乐、寓教于无形。

  3.2 加强网络防护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网络传播是高技术、高智能的产物,因此,必须首先运用科技手段来防范其不利影响。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网络防护技术,强化网络防护技术的研发和网络防护技术的推广。

  3.3 加强对网络的监测和管理  网络环境既要宽松自由,又要规范有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同时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点。为此,必须加强对网络的监管:(1)必须保证网络的各类责任主体与其网络行为具有可追寻性,这是对网络进行有效监测和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其一,建立广泛的CA认证制度,使网络行为者身份可查询;其二,改进网络服务器,使其具有对访问者的地址、访问时间和操作行为记录的功能。(2)要建立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机构,明确监管职责。对各大门户网站或商业网站进行监管,各大门户网站或商业网站对自己旗下的ISP服务商和个人主页进行监管,ISP服务商对各接入点(如网吧等)进行监管,各接入点对上网者进行监管,公安部门对进口信息从国家安全角度进行层层把关。

  3.4 推进网络的法治化进程  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因此,要尽快把网络文明纳入法制轨道。(1)要加快立法的步伐。针对我国网络立法的现状和不足,借鉴国外网络立法的经验,目前我国网络立法的重点一是修改现行法律,使之适用于网络信息犯罪;二是制定新的信息犯罪法规;三是建立一套保护青少年隐私权和禁止色情资讯的特别规定,强化有关法规的细化。(2)加大普法和执法力度。近几年,国家为促进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发展,保护网民的合法权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调查发现,青少年对网络法律法规缺乏了解,法律意识淡薄。因此,必须加大普法宣传的深度和广度。与此同时,更要以法治网。既要有法可依,又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5 丰富青少年的网外文体活动  传播学认为,媒介本身就具有一种麻醉功能,用它的工具理性改变着群众。对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来说,网络外的生活尤其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注意网上育人与网下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大力加强青少年活动阵地的建设,积极引导青少年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总之,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影响,既不能因为它的积极因素而放任不管,也不能因为它的负面因素而因噎废食。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建设,努力使互联网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个新窗口;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趋利避害,积极防范互联网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