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两种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萍 时间:2010-07-11

【关键词】  肺炎;成本-效果分析;药物学

      [摘要]目的: 评价两种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方案的经济学效果。 方法: 将86例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头孢唑肟钠治疗组和头孢呋辛钠治疗组,运用药物经济学的成本-效果分析方法进行比较。 结果: 两种治疗方案治愈率分别为95.3%、97.7%(P>0.05),成本分别为(1680.30±161.50)元、(1215.20±123.20)元(P<0.05);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7.63±1.69)和(12.44±1.26)。 结论: 头孢呋辛钠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比头孢唑肟钠经济。

   [关键词] 肺炎;成本-效果分析;药物经济学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two therapeutic schemes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s pneumonia.Method:86cases of pneumonia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ceftizoxime sodium group and the cefuroxime sodium group.The cost-effectiveness relation was evaluated with the method of pharmacoeconomics 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Results:The recovery rates of two groups were95.3%and97.7%(P>0.05);the costs of two groups were(1680.30±161.50)Yuan and(1215.20±123.20)Yuan;the cost-effectiveness scores were(17.63±1.69)and(12.44±1.26).Conclusions:The cefuroxime sodium scheme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s pneumonia is a preferable choice.[Key words]Pneumonia;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Pharmacoeconomics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儿童比较常见的多发病,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是治疗的关键。本文对86例轻中度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分别用头孢唑肟钠和头孢呋辛钠治疗,并进行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旨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前提下,降低药物治疗成本,促进合理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6年1月~6月经我院确诊为轻中度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诊断标准[1] :发热(≥38.5℃)、呼吸急促、咳嗽、肺部 口罗音四项中任一项加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和(或)C反应蛋白阳性及胸部X线检查示片状、斑片状浸润阴影或间质性变化。且用药之前均未使用过其他抗生素。病例排除标准:重症肺部感染,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头孢类、青霉素类过敏,先天性心脏病及血液系统疾病。符合条件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头孢唑肟钠治疗组43例,男20例,女23例,平均年龄(2.3±0.6)岁,平均住院日(6.1±2.1)d;头孢呋辛钠治疗组43例,男26例,女17例,平均年龄(2.6±0.5)岁,平均住院日(5.8±2.2)d。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平均住院日、基础情况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头孢唑肟钠治疗组应用头孢唑肟钠(益保世灵,西南药业)150mg.(kg・d)静脉滴注,3次.d;头孢呋辛钠治疗组应用头孢呋辛钠(西力欣,葛兰素威康)30~60mg.(kg・d)静脉滴注,3次.d。

  1.3 疗效评定

    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疗效判断标准,相关[2] ,将疗效分为治愈、好转和无效。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X线检查炎症吸收;好转: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肺部体征减轻,X线检查炎症未全吸收;无效:用药治疗72h以上病情无改善或加重,有撤药指征。

  1.4 分析方法

    成本-效果分析,是较为完备的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比较健康效果差别和成本差别,其结果用成本-效果比表示[3] 。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 2 检验。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两种治疗方案的治疗结果见表1。两组治愈率比较,χ 2 =0.3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平均疗程比较

    治疗组平均疗程(5.12±0.98)d,对照组平均疗程(6.80±1.0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7,P<0.01)。治疗中两组各1例用药第5d出现嗜睡和皮疹,停药后即消失,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有统计资料表明,轮状病毒是全世界范围内2岁以下婴幼儿严重腹泻的最主要病原[1] 。该病秋、冬季常见,春夏可散发,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轮状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坏死,其微绒毛肿胀、不规则和变短,受累的肠粘膜上皮细胞脱落,遗留不规则的裸露病变,固有层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因此,小肠粘膜 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能力受损而形成腹泻,解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多者十余次,可伴呕吐、发热、咳嗽,最直接的危害就是脱水和电解质的紊乱。消旋卡多曲颗粒是一个脑啡肽酶抑制剂,可选择性、可逆性的抑制脑啡肽酶,从而保护内源性脑啡肽免受降解,延长消化道内源性脑啡肽的生理活性,减少水电解质的过度分泌。本组研究发现,加用消旋卡多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与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和疗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因此,临床上对于轮状病毒肠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消旋卡多曲治疗,能减轻腹泻症状,有利于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修复,可缩短病程,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上册)[M].第7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56-759.

    [2]方鹤松,魏承毓,段恕诚,等.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补充建议[J].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