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黄建珍 时间:2010-07-11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对我院2002~2005年诊治的3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CVA患儿的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率高,给予支气管扩张剂及激素可有明显效果。结论:针对长期慢性咳嗽的患儿,需高度警惕本病的存在,提高对儿童CVA的认识,及时诊断和治疗可有效控制儿童CVA的发生。在患病早期可试用支气管扩张剂治疗,借此可以早期发现本病,避免误诊。一旦确诊,应按支气管哮喘系统治疗,以降低哮喘的发病率。

【关键词】  咳嗽变异性哮喘 儿童 临床特点 诊治

  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VA)是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1],为儿科较为常见的临床现象。患儿往往既往有哮喘病史或过敏性疾病史,如过敏性鼻炎、湿疹、荨麻疹等。临床表现为咳嗽时间较长,为阵发性,伴或不伴有痰,夜间及晨起明显,活动后咳嗽加重,抗生素治疗无效,用支气管扩张剂、激素治疗后咳嗽明显改善[2]。本病多因呼吸道感染而诱发,易被误诊为感染而滥用抗生素贻误治疗,使病情迁延,降低患儿的生活质量,造成额外损失。现将2002~2005年我院诊治的30例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治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均为我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患儿,全部符合儿童哮喘防治常规(1998)诊断标准[3]。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5岁10例,6~8岁12例,9~14岁8例。有过敏史19例,其中湿疹8例,过敏性鼻炎6例,荨麻疹3例,家族过敏史(一级或二级亲属)2例。23例患儿发病初有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均在院外和我院门诊服用多种抗生素治疗1~3个月咳嗽无缓解。分别误诊为支气管炎12例,上呼吸道感染7例,慢性咽炎4例。

  1.2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所有患儿均因反复咳嗽就诊,咳嗽多以清晨及夜间加重,无喘息及呼吸困难,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1个月,经较长时间抗生素治疗无效。其中刺激性干咳20例,咳少量白色黏液痰10例。体温正常27例,3例体温在37.5~38.5℃。体征:咽部正常7例,轻、中度充血20例,重度充血3例。两肺听诊呼吸音清晰18例,仅12例呼吸音较粗糙。辅助检查:血白细胞及分类均正常;嗜酸粒细胞直接计数18例>0.3×109/L,12例在正常范围;X线胸片检查18例正常,12例肺纹理增粗。

  1.3  治疗方法及结果 

  全部病例一旦确诊后,给予口服美普清,在普米克吸入前半小时口服,<7岁12.5ug/次,≥7岁25ug/次,每日2次,氨茶碱4~6mg/(kg.次) Q8H,酮替芬0.5~1mg/次,每日2次,连续用药2周;并予普米克气雾剂吸入50~100ug/次,每日3次,咳嗽控制后减量至50ug,每日1次,疗程2月,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用药3~5天后咳嗽表现均有改善,7~10天明显减轻,服药2周后咳嗽基本停止。

  2  讨论

  CVA又称过敏性咳嗽,是哮喘的一种潜在形式,唯一的症状就是慢性咳嗽[4]。目前认为儿童哮喘有5%~6%以CVA形式发病,其临床特点不是表现为反复喘息,而是以顽固性咳嗽为主[5]。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多数认为与哮喘相同,以持续的气管炎症与气道高反应为特征[6]。是由炎症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肥大细胞等)释放炎症介质,如白介素等引起的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7]。当气道仅有高敏,而不产生炎症痉挛、狭窄或仅有轻微变化,气道狭窄阻塞程度未达到引起喘息的水平,故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咳嗽而无典型哮喘的喘息[8]。本组30例患儿均以反复咳嗽就诊。由于CVA缺乏哮喘的典型征象,而支气管炎又为常见多发病,因此易将CVA误诊为支气管炎[9]。本组患儿有23例分别误诊为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及慢性咽炎,可见其误诊的高发性。分析本组误诊的主要原因是对此病认识不足,常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而滥用抗生素,造成了不必要的药物毒副作用,贻误了病情。实际上小儿过敏性咳嗽与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在临床表现仍有区别,小儿过敏性咳嗽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通常为晚睡前咳,半夜醒来咳,清晨醒来咳,日间不咳或少咳,但在运动、情绪变化或哭闹时加剧,吸入冷空气加剧。从本资料中显示:小儿过敏性咳嗽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学龄儿童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临床上无感染征象;抗生素无效;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及抗过敏治疗可使症状缓解。
   
  β2受体除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外,还可增加气道黏膜纤毛活动速度,促进管腔分泌物清除,并可抑制内源性致痉物质的释放和内源性介质引起的水肿,减轻气道炎症和高反应性;氨茶碱能抑制过敏性介质释放,保护肥大细胞,防止其脱颗粒及致敏源所引起的迟发反应和相继黏膜下水肿,尤对夜间气道反应性增高的咳嗽疗效显著;酮替芬为抗组胺类药物,能抑制白三烯,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和平滑肌收缩作用,有较强的抗过敏作用。笔者认为以上三药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可单用或联合应用,联合应用能很好控制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症状。对于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和抗过敏药物治疗无效或症状减轻不明显的患儿或有多次反复的患儿,加用针对气道慢性炎症治疗的吸入激素治疗,疗程相对要长一些,皮质激素静脉给药作用快,但副作用大,笔者认为不推荐常规使用。
  
  作为临床医生,应该对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特点及治疗有明确的认识,对于慢性咳嗽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的患儿应提高警惕,仔细询问病史及过敏史,密切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对于基本符合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特点的患儿,考虑给予诊断性口服支气管扩张剂和抗过敏药物治疗,必要时吸入激素治疗,及早诊断合理治疗,避免为典型哮喘。

【】
    [1] 谢庆玲,温志红,焦 伟,等.哮喘患儿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肿瘤坏死因子的变化[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16(6):412.

  [2] 任慈芳,张灵恩.小儿慢性咳嗽的诊断思路[J].实用儿科杂志,2004,19(12):718.

  [3] 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试行)[S].中华儿科杂志,1998,36(12):747.

  [4] 高秀敏,张国宪,曹敬梅.过敏性咳嗽19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9,14(5):262.

  [5] 于化鹏,王富强,任锦云,等.支气管哮喘及急性支气管炎气道反应特点及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9(4):217.

  [6] 顾 芩,李跃进.小儿过敏性咳嗽52例临床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1993,31(2):81.

  [7] 陈雪峰.罗红霉素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2004,10(6):53.

  [8] 刘 艳,杨中文,刘 胜.咳嗽变异性哮喘117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18(9):747.

  [9] 郑容增,李怀臣.咳嗽变异性哮喘21例误诊分析[J].新医学,2000,31(16):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