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6例胆囊切除标本临床组织病理诊断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7-11
收集我院2000年1月~2005年9月,胆囊切除标本共1736例,其中腹腔镜手术(LC)70例,剖腹手术(OC)1666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603例,女1133例,男女比例为1∶1.87。年龄最大者96岁,最小者13岁,平均54岁;汉族、维吾尔族均以30~40岁年龄高发;汉族1071例,维吾尔族618例,哈萨克族34例,回族5例,俄罗斯族1例,土家族1例,藏族1例,柯尔克孜族2例,蒙古族3例。
1.2 方法 全部标本立即固定于10%福尔马林液内,取组织3~5块、石蜡包埋,切片厚度4~5um,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
1.3病理检查:
1.3.1 大体标本检查 1736例胆囊标本中,胆囊结石1304例,占75.10%,结石一~十余枚不等,大小不一,小者呈泥沙样,大者6cm;少部分胆囊内见灰白色粘液;1642例胆囊体积增大,壁厚0.3~1cm,粘膜粗糙,部分粘膜消失,占94.58%;胆囊体底粘膜见多发黄色结节68例[1],数目2~10个,大小为0.3~0.5cm,质软,切面黄色,有蒂,占4.09%;4例胆囊缩小、变硬,占0.23%;胆囊体粘膜见单个隆起灰白色结节11个,直径为0.5~0.7,占0.63%。见脓性分泌物、溃疡39例,占2.44%;其中,1例溃疡在颈体交界处,大小为1cm×1cm,壁明显增厚、变硬,切面灰白色,质硬。
1.3.2 镜检 所有病例胆囊粘膜及粘膜下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少量嗜酸性白细胞、泡沫细胞浸润,大部分见罗阿氏窦(Rokitansky-Aschiff窦)深达肌层 [2] 。其中1例粘膜下见淋巴小结形成,部分病例胆囊各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2肉芽肿形成 [3] 。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粘膜糜烂,溃疡,胆囊各层见结缔组织增生。4例胆囊癌见大量低分化腺癌浸润胆囊各层。2例腺瘤见腺上皮呈乳头状增生,大量腺体呈腺瘤结构,其中1例腺瘤中见少量泡沫细胞。胆囊胆固醇息肉130例中大量泡沫细胞堆积在粘膜固有层内,表面见正常柱状上皮。122例胆囊中见粘膜固有层内大量泡沫细胞浸润,并见胆囊壁纤维化、玻璃样变性,粘膜层几乎消失,其中1例见钙沉着。1例胆囊腺肌瘤见胆囊底壁内大量平滑肌增生,见正常胆囊柱状上皮形成的腺体。1例胆囊肌层内见潴留囊肿,内有胆固醇结晶体。
2:讨论:
本组病例中:慢性胆囊炎多见,1351例,(占77.82%;其中,慢性胆囊炎并胆囊结石1304例,占75.11%);胆囊固醇性息肉130例(占7.48%);胆囊胆固醇沉着病94例,(占5.41%);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149例(占8.58%);胆囊肿瘤和其它类型少见,胆囊腺癌4例(占0.2%);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1例;胆囊腺肌瘤1例;胆囊腺瘤性息肉1例;外生性乳头状瘤1例;单纯性腺瘤1例;钙化上皮瘤1例;不典型增生1例。
本组病例中,男性:603例,女性:1133例,男∶女 = 1∶1.88;女性发病多于男性。
本组病例胆囊不同族别发病情况:汉族:1071例(占61.69%);维吾尔族:618例(占35.59%);哈萨克族:34例(占1.9%);回族:5例(占0.2%);其它:俄罗斯族1例;土家族1例;藏族1例;柯尔克孜族2例;蒙古族3例;因本地区汉族居民较多,是否存在种族差异,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本组病例汉族、少数民族均以30—40岁年龄高发,发病年龄有明显提前。
本组病例中以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多见,引起慢性胆囊炎的主要因素是①胆囊管或胆囊颈的机械性阻塞—胆汁浓缩——化学性炎症——继发细菌感染——胆囊化脓性感染;较大结石不易完全梗阻——机械刺激——慢性炎症;蛔虫窜入胆管胆囊——机械刺激和带入致病菌——感染;②全身感染或局部病灶之病菌——血行、淋巴、胆道等多途径侵入——胆囊炎。③胆汁潴留胰液返流进入胆囊——刺激胆囊壁——胆囊炎。引起胆囊结石的主要因素是①某些代谢原因造成胆盐、卵磷脂减少,或胆固醇量增加,当其比例低于1∶13以下时,胆固醇便沉淀析出,经聚合就形成较大结石;妊娠后期、老年者,血内胆固醇含量明显增高及肝功受损者,也易形成结石;②细菌感染除引起胆囊炎外,其菌落、脱落上皮细胞等可成为结石的核心,胆囊内炎性渗出物的蛋白成分,可成为结石的支架。③其他如胆汁的瘀滞、胆汁pH过低、维生素A缺乏等,也都是结石形成的原因之一。
1 黄志强.当代胆道外,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168.
2 武汉医科大学及中山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编著.外科病(上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227.
3 曲利娟.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12例临床病理分析.诊断病理学杂志,2002,2:23.
下一篇:喹诺酮类药物的现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