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子函件投稿儿咳宁糖浆镇咳祛痰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凌,任远,马骏, 王志旺,吴国泰
摘 要:目的:研究观察儿咳宁糖浆镇咳祛痰的作用。方法:镇咳试验采用氨水及二氧化硫致咳法,祛痰试验采用小鼠气管酚红排泌法和大鼠气管痰液分泌法。结果:儿咳宁糖浆可明显抑制氨水及二氧化硫所致小鼠咳嗽反应,对小鼠和大鼠气管痰液分泌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结论:儿咳宁糖浆具有明显止咳、化痰作用。关键词:儿咳宁糖浆;镇咳;祛痰;实验研究
儿咳宁糖浆是由临床经验方制成的糖浆制剂,临床对儿童呼吸道感染所致的咳嗽、痰多不易排出有良好疗效。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对其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实验材料
1.1 药品与试剂
儿咳宁糖浆,自制;川贝枇杷糖浆,国药准字Z51021345号,四川普瑞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20030121;酚红,天津天新精细化工厂开发中心,批号:970802;氨水,西安化学试剂厂生产,批号980511;无水亚硫酸钠,西安化学试剂厂生产,批号980811;硫酸,西安化学试剂厂生产,批号981112。
1.2 动物
昆明种小鼠,体重18~25 g,合格证号:医动字14-005号,由兰州医学院提供;Wistar大鼠, 体重180~200 g,合格证号:医动字14-006号,由兰州医学院提供。
2 方法与结果
2.1 对氨水所致小鼠咳嗽反应的影响小鼠44只,随机分为儿咳宁糖浆小剂量组、儿咳宁糖浆大剂量组、川贝枇杷糖浆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1只。各组分别灌胃50 %儿咳宁糖浆、100 %儿咳宁糖浆、川贝枇杷糖浆和不含药糖浆(均按0.2 mL/10 g)。各组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4 d。按方法〔1〕安装试验装置,各组动物末次给药后1 h开始接受气雾刺激,刺激至预定时间,立即取出小鼠,观察1 min内咳嗽次数。若1 min内出现3次以上典型咳嗽动作者,算作有咳嗽,否则算作无咳嗽。记录各组结果,按序贯法进行统计学处理。
氨水引咳法试验结果表明,儿咳宁糖浆小剂量组R值为135.94 %,有止咳作用;大剂量组R值为152.54 %,有明显止咳作用。结果见表1。 表1 儿咳宁糖浆对小鼠的止咳作用组
2.2 对二氧化硫氨水所致小鼠咳嗽反应的影响按文献方法〔1〕安装二氧化硫收集装置,收集二氧化硫气体于球胆中,应用时用注射器吸取5 mL。
取小鼠44只,按体重随机分为儿咳宁糖浆小剂量组、儿咳宁糖浆大剂量组、川贝枇杷糖浆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1只。各组分别灌胃50 %儿咳宁糖浆、100 %儿咳宁糖浆、川贝枇杷糖浆和不含药糖浆(均按0.2 mL/10 g计算)。各组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4 d。第4 d给药后1 h将小鼠放入250 mL广口瓶中,注入5 mL二氧化硫气体,观察小鼠咳嗽的潜伏期(自二氧化硫注入至发生咳嗽所需的时间),记录各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二氧化硫引咳法结果表明,儿咳宁糖浆大剂量组可明显延长二氧化硫所致小鼠咳嗽潜伏期,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小剂量组咳嗽潜伏期也有延长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表2 儿咳宁糖浆对二氧化硫刺激所致小鼠咳嗽潜伏期的影响
2.3 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的影响小鼠4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儿咳宁糖浆小剂量组、儿咳宁糖浆大剂量组、川贝枇杷糖浆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各组分别灌胃50 %儿咳宁糖浆、100 %儿咳宁糖浆、川贝枇杷糖浆和不含药糖浆(均按0.2 mL/10 g)。各组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4 d。第4 d给药后30 min,按方法〔1〕测定各组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实验结果表明,儿咳宁糖浆可明显促进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果见表3。 表3 儿咳宁糖浆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泌的影响
2.4 对大鼠气管排痰量的影响大鼠44只,随机分为儿咳宁糖浆小剂量组、儿咳宁糖浆大剂量组、川贝枇杷糖浆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1只。各组分别灌胃50 %儿咳宁糖浆、100 %儿咳宁糖浆、川贝枇杷糖浆和不含药糖浆(均按0.2 mL/10 g计算)。各组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4 d。第4 d试验前大鼠禁食(不禁水)12 h,乌拉坦1 g/kg腹腔麻醉后,仰位固定,按文献方法〔2〕测定大鼠气管痰液分泌量。记录各组结果,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表明,儿咳宁糖浆大剂量组大鼠气管痰液分泌量明显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小剂量组也有增加的趋势。结果见表4。 表4 儿咳宁糖浆对大鼠气管痰液分泌的影响
3 结论
药效学实验结果显示,儿咳宁糖浆可明显抑制氨水及二氧化硫引起的小鼠咳嗽反应;对小鼠和大鼠气管痰液分泌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上述结果表明儿咳宁糖浆具有明显止咳、化痰作用。
儿咳宁糖浆由枇杷、桔梗等药物组成,具有清肺止咳、祛痰的功效,用于儿童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所引起的咳嗽、痰多不易咳出等,临床使用多年,取得了良好疗效。本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药具有确切的疗效,应该具有良好的使用前景和进一步开发的价值。
文献:
〔1〕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637-638,642-643.
〔2〕李仪奎,王钦茂,周金黄.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M].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199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