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1

                 作者:李艳,李江华,梁志雄,张兆祯,杨煊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的特点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数字图书馆的CHKD期刊知识库1994~2005年报道的中药注射剂ADR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引起ADR的主要品种为心脑血管疾病和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注射剂,且ADR类型以全身性反应为最高,占37.52%,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21.82%。结论 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ADR,加强中药注射剂质量再评价,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  中药注射剂;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ities of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of sevente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ational clinical drug use.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2617 reports of ADR resulting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94 to 2005 retrieved from CHKD database. Results ADR are mainly caused by therapeutic drugs for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nd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URTI). Systematic reaction was highest(37.52%),followed by damages of skin and appendages(21.82%). Conclusions Importance should be addressed to ADR caus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 to promote rational drug use.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dverse drug reactions;rational drug use

  随着中药制剂品种的不断开发及临床应用逐渐增加,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也相应增多,有报道[1],中药制剂引起的ADR所占比例仅次于抗菌药物。为了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探讨中药注射剂引起ADR的原因及其规律,本文对1994~2005年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17种临床常用的中药注射剂的ADR报告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期为中药注射剂质量再评价和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利用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的CHKD期刊知识库对1994~2005年国内公开发行的中文医药卫生期刊进行检索,从中筛选出中药注射剂ADR的病例报道318篇,共2 617例。按照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ADR判断标准,对所选中药注射剂ADR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17种中药注射剂ADR分布情况  见表1。

  表1  17种中药注射剂ADR分布情况(略)

  Tab.1  Distribution of ADR of the sevente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

  表2  17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表现类型及构成比(略)

  Tab.2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ADR of the sevente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
     
  3  讨论
      
  2  617例不良反应报告中,复方制剂的不良反应多于单方制剂,本组ADR病例报告涉及17种中药注射剂。仅双黄连、复方丹参、脉络宁、参麦、清开灵5种复方注射剂的ADR就占总数的40.32%。几乎所有的中药注射剂均出现过不良反应,其中活血化淤药(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和清热解毒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在临床使用频率较高,故不良反应也较多。调查发现,ADR居前10位的品种中,有6种活血化淤药,有4种清热解毒药。它们的ADR达2 173例次,占83.03%。其中活血化淤药葛根素、复方丹参、脉络宁、参麦、刺五加、黄芪6种中药注射剂的ADR就达1 269例,占48.49%;而清热解毒药鱼腥草、双黄连、穿琥宁、清开灵4种中药注射剂的ADR达904例,占34.54%。提示临床在使用复方制剂、活血化瘀和清热解毒的中药注射剂时应密切观察,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尤其是加强对葛根素、鱼腥草[2]、双黄连、复方丹参等临床使用较多、不良反应报道较多的中药注射剂的上市后质量再评价。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涉及面广,常累及多组织、多器官、多系统,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3]。有报道[4],仅双黄连注射剂1个品种引起ADR就多达36种。中药注射剂常见的ADR类型中全身性反应、皮肤附件损害、消化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呼吸系统损害这5种损害已达2 223例,占84.94%。因此,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务必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包括药物过敏史、食物过敏史、过敏性疾病史及家族过敏史等,以筛选过敏反应的高危人群,对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意义重大。


      
  引起中药注射剂ADR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有:①中药注射剂内在质量不稳定。中药材质量受产地、采收季节、土质、气候等种植条件的影响,不同基源的同一药材成分差别就更大。中药材质量的不稳定性,不同生产厂家及不同生产工艺制成的中药注射剂,其纯度不同,有的中药材中杂质(如丹参中的鞣质)与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及特性极为相近,生产过程中不易分离,也是导致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5]。故在用药时,尽量使用同一厂家、同一批号的药品。选择质量高、信誉好的厂家生产的产品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基本保证[6]。此外,国内的中药质量标准很不完善,只能对所含个别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基本上没有“杂质”的检查项目,而中药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制备、提纯过程中的杂质的控制不达标都是中药注射剂ADR发生的重要原因。②中药材中成分复杂,含有生物碱、内醋、木脂素、萜类、鞣质、多肽、蛋白质和色素等多种成分,有的本身还是致敏物质(如鞣质和蛋白质)。对那些过敏性体质的患者来说,中药注射剂的成分越多就越易引起不良反应[7]。③中药注射剂使用不规范。如配伍不当、稀释用输液选择不当、加药方法不当、滴注速度过快、超大剂量使用、没有辨证施治等。有研究[8]表明,双黄连注射剂、复方丹参注射剂、参麦注射剂、清开灵注射剂、黄芪注射剂、血栓通注射剂等与临床静脉注射剂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量增多且多已超标。这些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后阻塞微血管,造成水肿、肉芽肿、静脉炎,并诱发热原反应和过敏反应,甚至对患者的心、肺、肝、肾等器官造成的损害。④患者个体的差异性,如超敏反应的发生,个体之间差异很大,有些过敏体质的人,会对很多抗原物质产生过敏。因而过敏反应发生与否,机体的反应性起着决定性作用。⑤在药物宣传方面,忽略对药物毒、副作用的描述,造成医者或病人用药不当,警惕性不高,也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9]。
      
  总之,在尽快统一中药制剂生产质量规范,开展中药注射剂质量再评价的同时,作为医疗机构应切实加强中药制剂的辨证施治,严格掌握其临床适应证;不可随意超量用药;注意中药注射剂的调配操作;选择药品说明书中推荐的溶媒;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尤其是中、西药物间的配伍禁忌;严格控制补液速度和浓度;并重视其ADR的监测。同时使用中药制剂要注意掌握“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中药制剂ADR的发生,保障病人的安全用药与身体健康。

【】
    [1] 裴振峨,刑丽秋,孙文竹,等. 北京市2005年第一季度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报表分析[J]. 首都医药,2005,12(24):19.

  [2] 吴红卫.107例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 广东药学院学报,1998,14(1):92-93.

  [3] 李永康.苦黄注射液过敏性休克1例[J]. 广东药学院学报,2001,17(3):46.

  [4] 周超凡,林育华,徐植灵. 慎重使用中药注射剂[J]. 药物警戒,2005,2(4):201.

  [5] 佘白蓉,杨绮华. 四种常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资料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3,3(1):54.

  [6] 何晓利,陶中原,张蕾,等. 3种抗病毒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18(1):33.

  [7] 张宪安.实用药源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 122.

  [8] 李江华,曾佳. 9种中草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的不溶性微粒考察[J]. 中国药学杂志,2000,20(2):120.

  [9] 张淑良.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