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1

                  作者:於文博,张大方,李丽静,陈俊俊,关树光

【摘要】  目的:研究补肾药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方法:对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近况进行了归类。结果:中医药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有其独特方法,并对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分析。结论:补肾中药对防治骨质疏松症有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中医药疗法;补肾法/治疗应用;机理研究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增龄性病变。中医学中并没有“骨质疏松”的病名。根据骨质疏松在临床上表现的全身或腰背疼痛,易发生骨折,驼背等症状,一般将其归入中医“骨痿”“骨痹”“骨枯”“骨极”“骨折”“绝经前后诸症”“虚劳”或“腰背痛”的范畴。主要是由肾虚所致[1-4]。近年来国内学者所测得的骨矿含量随着年龄呈阶段性变化与《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载的肾中精气盛衰的变化规律颇相一致,充分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祖国医学中“肾藏精,主骨生髓”理论的性[5-6],故治疗骨质疏松症多采用补肾的方法。

  1  治疗方法

  1.1  常用药物  骨吸收的抑制剂:雌激素/孕激素、降钙素、双磷酸盐、维生素D及其活性代谢产物、钙。促进骨形成的药物:氟化物,同化类固醇、甲状旁腺激素(PIH)及PIH片。

  1.2  中医疗法  中医药在骨质疏松的临床治疗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临床常见的证型有肾阴虚、肾阳虚、肝郁脾虚、气滞血瘀等。相对应的治疗药物也以温补肾阳、滋补肾阴、健脾补虚、活血通络为主。药理证明,抗骨质疏松中药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如提高性激素水平,调节钙磷代谢平衡,影响成骨细胞、破骨细胞活性,延缓卵巢子宫、睾丸等性腺组织的衰老,因而具有较好的抗骨质疏松作用。近年来,中医药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研究,已经证实中药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显现出广阔的前景,具有许多双向调节作用,克服了许多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便于患者长期服用。因此,开发中药复方制剂治疗骨质疏松症领域势在必行[7]。

  2  机制研究
    
  补肾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机理的研究,从整体及骨组织水平的研究认为补肾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多个靶腺轴的功能[8],促进肠钙吸收,调节体内微量元素的平衡,改善骨的内部结构等机理防治骨质疏松。从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细胞因子、跨膜信息传递等细胞分子水平上探讨补肾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的机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1  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  杜靖远等[9]观察发现补肾密骨液呈剂量依赖方式促进骨细胞的增殖;补肾药抗骨松提取液可明显提高ALP活性、通过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成熟刺激骨形成而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补肾中药对成骨细胞有明显的刺激作用,表现为能提高成骨细胞增殖率及ALP活性,能促进矿化结节形成,具有刺激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及分化成熟的功能[10]。

  2.2  抑制破骨细胞的增殖分化  补肾中药密骨片可能是通过对抗IL?1等细胞因子对骨髓基质细胞的诱导作用,间接地使破骨细胞活性减低,MMP?9mRNA表达下降而达到抑制骨吸收之功[11]。不同浓度的黔岭藿均能抑制破骨细胞在骨片上形成的吸收陷窝的数量,并呈量效关系,表明其对破骨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12]。补肾益精方含药血清对破骨细胞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骨吸收陷窝明显少于其他各组[13]。

  2.3  影响细胞因子分泌     沈霖等[14]研究显示:补肾中药密骨片可刺激成骨TGF?β1的分泌和合成,从而促进骨形成。周丕琦等[15]临床观察显示患者在密骨片作用下,骨质疏松症状明显缓解,骨密度增高,IL?6、TNF?α下降,减少破骨性骨吸收,从而阻止了骨质疏松症的。

  3  问题与展望

  3.1  处方用药  目前主要采用传统方、经验方、辨证论治进行防治研究,部分单味药己开始有效成分的研究。但实验研究后用于临床者甚少,缺乏药精效佳的中药新药。

  3.2  质量标准  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尚不统一。

  3.3  实验研究  实验条件和水平参差不齐,研究的可比性、重复性差。

  3.4  临床研究  缺乏统一的辨证分型、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缺乏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缺乏长期观察和跟踪报道[16]。

【】
    [1]刘忠厚.骨质疏松学[M].北京:出版社,1998.142.

  [2]彭宣灏,王 萍,王爱民.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研究现状综述[J].当代医学,2005,4(17):53-58.

  [3]刘忠厚.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2稿)[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0,6(1):1-3.

  [4]杜 斌,闵 正.中医药辨证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4,12(1):55-56.

  [5]黄崇博.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J].甘肃中医,2003,16(ll):47-48.

  [6]赵玉堂,刘凯军,李金花,等.骨矿含量与肾虚、肾主骨关系的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6,2(3):19-22.

  [7]秦 岭,石印玉.建立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中草药研发国际标准的倡议[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4,10(3):356-366.

  [8]程 栋,龙 攀.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研究近况[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3,9(1):86-89.

  [9]杜靖远,胡光亮,夏志道,等.补肾密骨液对体外培养新生大鼠颅骨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8,15(5):465-469.

  [10]金慰芳,朱文菁,王洪复,等.补肾中药HU?ECS对培养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矿化功能的影响[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1,7(8):9-12.

  [11]沈 霖,杜靖远,赵海波.补肾法对IL?1诱导的破骨细胞性骨吸收及破骨细胞MMP?9的影响[J].中医正骨,1999,11(7):3-5.

  [12]陈 坤,于世凤.黔岭藿对体外培养的破骨细胞作用的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6,2(3):59-62.

  [13]詹红生,赵咏芳.用含药血清方法观察补肾益精方对破骨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骨伤,2001,14(3):145-148.

  [14]沈 霖,杜靖远,常 晖,等.补肾方对成骨细胞生长因子TGF?β1mRNA表达的影响[J].中医正骨,2001,13(5):3-5.

  [15]周丕琦,沈 霖,杜靖远,等.补肾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IL?6、TNF?α的影响[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2,10(3):19.

  [16]吴淑金.中医药补肾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概况[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10):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