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制对药物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仁俊 时间:2010-07-11

【关键词】  中药 炮制 药性 四气五味

  中药炮制是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历代医药学家用药经验的。对中药有目的的加工炮制,使其改变中药原有的性能和作用,而发挥其更大的效用,也可达到一药多用的目的,中药炮制的好坏直接影响药物的性能和临床疗效。

  1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1.1  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通过反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以缓和药性。如黄连本为大苦大寒的药物,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减低其苦寒之性,即所谓以热制寒可以制其偏,称之为“反制”。“从制”可使药物的性味增强,疗效增加。如胆汁制黄连,增强黄连苦寒之性,所谓寒者益寒,酒制仙茅,增强温肾壮阳作用,所谓热者益热,称之为“从制”。通过炮制改变药性,扩大药物的用途。如生地黄主泄,具有清热凉血、滋阴养血之功;熟地黄主补,具有补血滋肾养阴之功,使药物的作用范围相应扩大。

  1.2  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升降浮沉是药物作用于机体的趋向。一般而言,辛甘味药物多为温热药,属阳,作用升浮;苦酸咸味药物,多为寒凉药,属阴,作用沉降。药物经炮制后,可改变其作用趋向,如酒制引药上行,盐制引药下行入肾经,大凡生主升熟主降。

  1.3  炮制对药物归经的影响  中药炮制多以归经理论作指导[1],特别是某些辅料炮制药物,如酒制升提,姜制温散,盐制走肾而软坚,醋制入肝而收敛等。

  1.4  炮制对毒性的影响  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有净制、水泡漂、水飞、加热、加辅料处理、去油霜等。具有毒性的中药经过炮制均可降低毒性[2]。

  2  炮制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2.1  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  辅料制:常用醋、黄酒或白酒等作为炮制辅料,以提高溶出。水处理:水溶性生物碱因在切片浸泡过程中,能溶于水而受损失,故应尽量缩短与水接触时间,以免生物碱损失。加热:各种生物碱具有不同的耐热性,有的在高温下不稳定,可产生水解、分解等变化。如草乌中剧毒的乌头碱, 经高温处理能水解成毒性小的乌头元碱,可减低草乌的毒性。而龙胆草、山豆根等,所含有效成分其遇热活性降低,以生用为宜。

  2.2  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  苷类易溶于水或乙醇,酒作为常用炮制辅料,可提高含苷类药物溶解度,而增强疗效。处理时尽量少泡多润,以免苷类溶解于水而受损失,如甘草、大黄等。

  2.3  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  含挥发油类药物应及时加工处理,水制时,不宜久浸久泡,而要“抢水洗”,以防香气走失,也不宜带水堆积,以免发酵变质。加热处理尤须注意,应少加热或不加热,以免破坏挥发油,影响疗效。但某些药物需经炮制以减少或除去挥发油,减少其副作用。如苍术炮制后除去部分挥发油,可以降低燥性。

  2.4  炮制对鞣质类药物的影响  鞣质易溶于水,尤其易溶于热水,在炮制时水处理要格外小心,鞣质对热较稳定,经高温处理变化不大,鞣质能与铁产生化学反应,生成鞣酸铁盐。鞣质为强还原剂,能被空气中的氧所氧化,特别在碱性溶液中能很快变色,炮制过程中亦应注意。

  2.5  炮制对含有机酸类药物的影响  低分子有机酸大多能溶于水,水浸制应尽量少泡多润,药物中有机酸可因加热而被破坏,如山楂炒炭后,有机酸破坏约68%,酸性降低,其刺激性也随着降低。有些含有有机酸的药物往往和含生物碱的药物共制,以增强溶解度,增强疗效。

  2.6  炮制对油脂类药物的影响  油脂类通常有润肠致泻的作用,有的油脂有毒,为了防止其作用过猛而引起呕吐等副作用,往往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加工炮制。

  2.7  炮制对含无机成分药物的影响  无机成分大量存在于矿物类和介壳类药物中,矿物类药物通常采用煅烧和煅红醋淬的方法,除了可改变物理性状易于粉碎,有利于有效成分煎出,也有利于药物在胃肠道中吸收,增强疗效,如磁石、铜;含有结晶水的矿物,经煅后,失去结晶水,可改变疗效[3]。

【】
    [1]李艳玲,张卫强,王淑敏,等.中药归经理论的实验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5):35.

  [2]张 英,张卫强,王淑敏.盐制杜仲的炮制工艺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3):21.
  
  [3]肖 锋,董方言.透皮给药中促渗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