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不同片型及其制品煎出率的比较
【摘要】 目的:探求提高杜仲煎出率的最佳切制方法。方法:将3种不同片型杜仲(即横切丝、纵切丝及市售品)分别进行盐炙、砂烫和烘制后,再进行收得率和煎出率比较。结果:横切丝的煎出率明显高于纵切丝和市售品,横切丝的收得率高于纵切丝和市售品(除市售杜仲烘制品外)。结论:杜仲横切成2~3 mm的细丝再进行烘制入药可提高其收得率和煎出率。
【关键词】 杜仲 收得率 煎出率
杜仲(Cortex Eucommiate)来源于杜仲科(Eucommiaceae)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 的干燥树皮[1]。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名思仙,性温而甘,被列为上品,是一味常用中药。主要含有桃叶珊瑚苷、杜仲胶,还含有少量的绿原酸、有机酸等成分,具有补肝肾、强腰膝、坚筋骨、安胎、降压之功[2]。笔者对市场上所售的杜仲(简称市售品)进行不同方向的切制,并对其不同片型及其制品的收得率和煎出率进行比较。
1 材料和方法
1. 1 材料 杜仲,购自山西华阳药店(来自于安徽亳州药市),经本院蔡翠芳老师鉴定为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 的树皮。
1. 2 方法
1. 2. 1 杜仲丝 对杜仲市售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要求,采用传统的手工方法进行横切和纵切,分别切成宽度为2~3 mm的细丝,即横切丝和纵切丝。
1. 2. 2 盐炙 对杜仲的市售品和细丝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盐炙,分别得到市售的盐炙品和细丝的盐炙品。
1. 2. 3 砂烫 对杜仲的市售品和细丝用盐水浸润后进行砂烫,分别得到其砂烫品。
1. 2. 4 烘制 对杜仲的市售品和细丝用盐水浸润后,置温度为150℃的烘箱中烘制90 min,分别得到其烘制品。
1. 2. 5 收得率测定 将一定重量的杜仲的市售品和细丝称重后进行炮制,炮制后的杜仲重量与炮制前杜仲重量的百分比。
1. 2. 6 煎出物测定 每种饮片30 g,采用传统的煎煮法,第1次加水300 mL,煎煮30 min,趋热过滤;第2次加水200 mL,煎煮20 min,趋热过滤,合并其2次滤液。之后将其浓缩至清膏,倒入表面皿中。置60℃烘箱中烘干,取出于干燥器中冷却后称重,反复烘至恒重,其煎出物含量。该试验重复3次。
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 1 不同切制方法及制法对收得率的影响 见表1。
表1 不同切制方向及其制品对其收得率的影响(略)
由表1可知横切丝制品的收得率明显高于纵切丝制品;生品杜仲横切丝比纵切丝较易拉断,在炮制过程中横切丝比纵切丝先达到断丝标准,因此,纵切丝的损耗率高于横切丝,尤以砂烫品损耗最大,烘法的损耗率最低,建议使用烘法进行炮制。烘制后表面颜色加深,内部焦黑色,断面胶丝减少,弹性小,极易折断,略有咸味。从生产上讲,可降低成本。
2. 2 不同切制方法及制法对煎出率的影响 见表2。
表2 不同切制方向及其制品对其煎出率的影响(略)
从表2上可以看出,切制方向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其煎出率。横切丝的生品煎出率高于纵切丝和市售品,横切丝制品的煎出率均明显高于纵切丝制品和市售品。尤其以横切丝进行烘制后的煎出率最高,高达18. 43%。
由表2知,杜仲的不同切制方向及不同制备方法之间的煎出率存在着差异。对其煎出率进行方差分析说明其显著性结果见表3。表3 不同切制方向及不同制备方法对其煎出率试验方差(略)
注:A1横切丝 A2纵切丝 A3市售品,B1盐炙品 B2砂烫品 B3烘制品
用LSR法(新复极差法)对切制方向及制备方法间差异显著性进行测验,结果见表4和表5。
表4 杜仲不同切制方向LSR测验结果(略)
注:A1横切丝 A2纵切丝 A3市售品,##p=2,LSR0. 05=0. 081,LSR0. 01=0. 11,p=3,LSR0. 05=0. 085,LSR0. 01=0. 12
由表4可知,横切对市售品和纵切均有极显著差异,纵切对市售品间也有极显著性差异,说明杜仲应按照《药典》一部要求切制成细丝入药,为提高其煎出率,节约原料最好进行横切。
表5 杜仲不同制备方法LSR测验结果(略)
注:B1盐炙品 B2砂烫品 B3烘制品,##p=2,LSR0. 05=0. 081,LSR0. 01=0. 11,p=3,LSR0. 05=0. 085,LSR0. 01=0. 12
由表5可知,烘制法对砂烫法和盐炙法均有极显著差异,烘制法与砂烫法间也有极显著性差异,说明烘法是一种较好的制备方法,对提高杜仲的煎出率有明显的优势。
3 小结与讨论
3. 1 杜仲横向切制水煎物含量最高 由表2,表3分析结果看出,杜仲的不同片型及其制品的水煎物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以切制方向影响最大,制法对其影响次之。由表4可知,对杜仲进行横向切制是提高其水煎物含量最好的切制方法。
3. 2 盐杜仲烘制品的收得率最高 由表1结果看出,不同的片型、不同制法对其成品的收得率有直接的影响。杜仲烘制品的收得率明显高于其他制品,盐炙品的损耗率在20%左右(药物部分炭化引起),砂烫品的损耗率高达23. 8%,烘制品的损耗率仅为7. 6%;由表5可知,杜仲烘制品的煎出率均高于盐炙品和砂烫品。这主要是由于采用烘箱烘制能控制温度、时间,抑制对所含成分的选择性破坏,使药物受热均匀,不用翻搅,降低其损耗,而且烘法省时省力,便于操作,易于掌握其质量标准,提高工作效率,操作人员也不会受到烟雾的伤害并能减少环境污染。
由此可知:杜仲应横切成细丝,经盐水润制后在150℃下烘制90 min,断丝之后入药,能提高收得率和煎出率,而且有利于化生产。
【】
[1]赖昌生.杜仲炮制新法介绍[J].吉林中医药,2005,25(6):48.
[2]张 英,张卫强.盐制杜仲的炮制工艺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20:21?22.
[3]申启明.杜仲3种炮制方法的比较[J].吉林中医药,2004,24(4):5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14.
[5]胡世林.国外研究杜仲的某些进展与动向[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4,16(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