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大全良方》中乌梅的应用特点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朱鹏,古继红 时间:2010-07-11

【摘要】    从适应症、配伍、用法和剂量等方面整理宋代医家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中乌梅的临证用药特点。乌梅适应症范围广,可用治月经、妊娠及产后诸症,其配伍、炮制和用法多样,对于妇科临床合理配伍用药诊治疾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乌梅/应用;《妇人大全良方》;陈自明; 宋代 ?

  宋代医家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简称《良方》)总结了宋以前医家治疗妇科疾病的经验,提出了“夫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的基本观点,记述的妇人经带胎产病证特点和治疗方法,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全书共有20余种疾病用到乌梅,大致出现40余次。其用乌梅之道,遵古而不泥古。笔者试从适应症、配伍、用法和剂量等方面对乌梅的应用进行探讨。?
 
  1 乌梅的适应症?

  乌梅味酸性平,归肝、肺、大肠经,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功效,可治久泄久痢,尿血血崩,牛皮癣,蛔虫病,肺热久咳等疾病。《良方》中还通过用乌梅与他药配伍,对闭经、妊娠腹痛、阴挺、乳痈等有较好疗效。?
 
  1?1 室女经闭成劳 

  《良方·室女经闭成劳方论》云:“世有室女……积想在心,思虑过当,多致劳损”,终致“女子月水先闭”,缘于“忧愁思虑则伤心,心伤则血逆竭,血逆竭则神色先散而月水先闭……此一种于劳中最难治”[1]22?。在治疗中强调:“室女月水久不行,切不可用青蒿等凉药。医家多以为室女血热,故以凉药解之。殊不知血得热则行,冷则凝”[1]23,因此常用养心血健脾药,以补心、脾二脏之气,并佐清虚热药物。乌梅与延胡索、木香和滋阴养血药物配伍,可提高整体疗效。室女经闭成劳的病因为热扰神明。心主神明,心安则神安,心火消,月事则至。正如《素问·评热论》:“胞脉者,……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神农本草经》[2]注乌梅能“除热、烦满、安心”,《汤液本草》[3]记述其能“去骨间热”,《御制本草品汇精要4]记载其治“虚劳瘦羸”等,在《食疗本草》[5]中则有“食之除闷,安神”的记载。可见乌梅有除心火、养心阴的作用,适用于阴虚火旺之证。?
 
  1?2 妇女崩暴下血不止 

  妇人崩漏多为经旺血热型或是正气虚衰型,根据《良方》记载,虚实证中乌梅均可加减运用。乌梅味酸,色黑,酸有收涩之功,且血见黑则止。根据急治标、缓治本的原则,乌梅常烧炭存性,与棕榈炭、血余炭等均有止血作用。亦可单独“用乌梅烧灰为末,乌梅汤调下”。查《良方》中,唯独血崩症时乌梅用炭品。《本草纲目》[6]有“血崩不止:乌梅肉七枚,烧存性研末,米饮服之,日二”的记载,《本草易读》[7]中亦有用乌梅治“崩血不止”。考《滇南本草》[8]在“遍地金”中记载了其与乌梅相伍治疗“日久水泻、久痢赤白”,遍地金味苦、涩,性寒,有收涩之功,但未说明遍地金有止血的功效,由此可测知乌梅有止血作用。《本草纲目》[6]还有“肺痿咳血不止:用栝蒌五十个连瓤瓦焙,乌梅肉五十个焙,杏仁去皮尖炒二十一个,为末”的记载,虽属于止肺之咳血,但栝蒌、杏仁无止血的功效,以资佐证乌梅能收涩止血。?

  1?3 妇人阴肿 

  陈氏认为“妇人阴肿者,是虚损受风邪所为,胞络虚而有风邪客之。风气乘于阴,与血气相搏,令气否涩,腠理壅闭,不得泄越,故令肿也”。[1]275?从中可知阴肿是由于正气虚衰,又加外邪侵袭,二者相触而发病。正气不足,感受外邪,致使气机不畅,腠理壅闭,不得发越而肿。故治宜攻补兼施,补益正气,解表行气,化湿消肿。《良方·妇人阴肿方论》以“麻黄汤洗方”[1]276?治疗,该方中乌梅与麻黄、黄连、蛇床子、当归、艾叶配伍使用,其中麻黄解表利水消肿,当归、艾叶等补血温经以固本;蛇床子与黄连共用,可以解毒敛疮;乌梅亦奏消疮毒作用。《本草易读》[7]和《本草备要》[9]有乌梅清痰涎、消肿痛的记载,与解表、清热、化痰、消肿药配伍可消阴肿。根据经络的循行部位,阴肿应为肝经受邪所致,乌梅归足厥阴经,有臣使作用,可引药直达病所。?

  1?4 妇人阴挺 

  妇人阴挺,多为气虚无力固涩子宫,致子宫脱出阴道的疾病。陈氏认为“妇人胞络伤损,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令阴挺出,谓之下脱。亦有因产而用力偃气,而阴下脱者”[1]280?。由此可知,宋代医家对阴挺的认识已相当准确。《良方·妇人阴挺出下脱方论》记载《广济方》有“蛇床子五两,乌梅十四枚右锉,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热洗,日五次”;《本草纲目》[6]记载:“产后阴脱:蛇床子五两,乌梅十四个。煎水,日洗五六次”。以方测症,乌梅治疗的阴挺程度较轻,如果病情较重,恐难有效。在历代本草专书中并没有直接记载乌梅能治阴挺,《良方》用乌梅,可能取其收涩作用以助子宫收缩。?
 
  1?5 妊娠腰腹及背痛 

  《良方·妊娠腰腹及背痛方论》中有大地黄丸“治产前后腰腹痛,一切血疼。《信效方》治血气虚,四肢不举,骨髓热疼。熟地黄二两,乌梅肉,当归各一两上为细末,炼蜜圆如弹子大。每服一圆,白汤嚼下,空心”[1]373。以药测症,应是产后血虚肾亏所引起的腰腹及背痛。腰为肾之府,腰腹又为带脉所主,这些部位出现不适,应首先考虑肾与带脉的病变。方中熟地归肾经,有滋肾阴、养阴血之功效;《得配本草·奇经药考》载“当归主……带脉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10];乌梅归手足太阴经及足厥阴经,均与带脉相交,互为影响,带脉受损可影响脾、肝二经,用乌梅可引药入经,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神农本草经》[2]中有乌梅主“肢体痛”之记载;《本草纲目》[6]?记有:“闪损腰痛,趁痛丸:用白莴苣子炒三两,白粟米炒一撮,乳香、没药、乌梅肉各半两,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嚼一圆,热酒下”;《名医别录》[11]言乌梅“利筋脉”,其收涩功能还可防止气脱。?

  1?6 产后儿枕心腹刺痛及产后余血奔心烦闷 

  《良方》言“儿枕者,由母胎中宿有血块,因产时其血破散与儿俱下,则无患也。若产妇脏腑风冷,使血凝滞,在于小腹不能流通,则令结聚疼痛,名曰儿枕也。”[1]550?儿枕与产后余血奔心烦闷,虽属不同的病症,但均为瘀血阻滞导致经脉不通、气机不畅,在用药上体现了异病同治。《良方》用蒲黄、五灵脂、琥珀、红花化瘀,延胡索、天仙藤行气,熟地养阴。《良方》中用黑神散产后儿枕心腹刺痛,金黄散治疗产后余血奔心烦闷。二方中的乌梅虽只为使药,煎汤送服散剂,但乌梅确实具有通经脉、化瘀血的作用。黑神散的加减中明确指出若“经脉不通,乌梅、荆芥酒调下。”[1]551?并且在《和剂局方》中也有黑神散疗新产后腹痛,恶血不尽的记载。因瘀血入心可致心烦气躁的症状,乌梅可化经络的瘀血,故可治疗心烦。在《汤液本草》[3]言“治一切恶疮肉出,以乌梅烧为灰,杵末,敷上,恶肉立尽”,说明乌梅能除瘀血。?
 
  1?7 乳痈

  乳痈是一种急性化脓性乳房疾病。因热毒壅积于内无法袪邪于外而成,或体质虚弱无力托毒于外而成,常用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托毒通络方法治疗。《良方·乳痈方论》记载有“ 《必效方》疗妇人乳痈。丹参膏:丹参、白芷、芍药各二两右口父 咀,以苦酒淹经宿,以猪脂半斤,微火煎之。白芷黄为度,膏成,去滓敷之。治奶发痛不可忍。(《先人国器经效方》) 水杨柳根新采者一握,捶碎,以好酒同甘草、乌梅煎至七分,去滓,时时温服。”[1]650?乳痈主要病因为乳汁不出,壅积生热,需要运用通法治疗。《本草蒙筌》[12]明确记载“梅实,……杵烂成膏,敷攻恶毒,治妇人乳痈最效”,这为乌梅治疗乳痈提供依据。
 
  2 乌梅的配伍?

  《良方》中乌梅之所以适应症较多,在于其与他药的合理配伍。除上述几种疾病的治疗外,还有许多配伍组合。如乌梅与止咳、养肺气、固肺气药配伍治疗妇人咳嗽;与收涩药配伍治疗妇人大便下血;与芳香化湿、理气除痰药配伍治疗妇人泄泻;与化痰健脾消食药配伍治疗妊娠痰逆不思食;与活血化瘀药配伍治疗血蛊;与解表、清热、化痰、消肿药配伍消阴肿等。在荆芥煮散、如圣散、马鞭草散等方中使用乌梅时,临床表现常有寒热往来、五心烦热等虚热或似疟的症状,可见应用乌梅时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良方》一方面继承了乌梅的基本功效,如治疗妇人骨蒸,漏胎下血,乌梅温酒下;另一方面,通过实践不断扩大了乌梅的使用范围。由《良方》可知乌梅较少单独使用,必须合理配伍其他药物才会有满意的疗效。 ?
 
  3 乌梅的用法与剂量?

  乌梅通过炮制可分为乌梅、乌梅肉、乌梅炭、醋制乌梅等,但《良方》中最常使用的是乌梅与乌梅肉,其次是乌梅与它药合用煎汤送服丸、散剂, 这是乌梅应用的一大特色,如“五灵脂散……张氏云:亦治肠风下血。如不能饮酒者,煎乌梅柏叶汤调下”及“大香甲圆散……空心,煎乌梅地黄汤下二、三十圆”[1]162?等均用此法。《良方》中乌梅的用法与临床应用颇吻合,根据《中药炮制学》[13]的论述,生乌梅生津止渴作用是其他炮制品所不及的,同时兼有乌梅炭和醋乌梅的作用,故临床应用最广。
?
  剂量方面,《良方》的乌梅用量随剂型的不同有所变化。汤剂使用时,一般用量是半个到1个。用于丸散剂时,用量就会有几十个至几两的变化。现代临床乌梅用量一般是3~10?g。根据宋代1斤等于16两,1两等于10钱的换算方法,《良方》中乌梅汤剂用量与现在用量相仿。?

  综上所述,《良方》中乌梅适应症范围广,可治疗月经、妊娠及产后诸症,并且炮制和用法多样,其中既有阐发古义,又有推陈出新,对于妇科临床合理配伍用药诊治疾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1]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

  [2]魏·吴普.神农本草经[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91. ?

  [3]元·王好古.汤液本草[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159. ?

  [4]明·刘文泰.御制本草品汇精要[M].北京:上海技术出版社,2005: 1086. ?

  [5]唐·孟诜.食疗本草[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68. ?

  [6]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738,1269, 843, 1662. ?

  [7]清·汪初庵.本草易读[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7:270 . ?

  [8]明·兰茂.滇南本草[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4:86. ?

  [9]清·汪昂.本草备要[M] .北京:中医药出版社,1998
:186. ?

  [10]清·严西亭,施詹宁,洪缉庵.得配本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7:279. ?

  [11]梁·陶弘景.名医别录[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97. ?

  [12]明·陈嘉谟.本草蒙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310. ?

  [13]叶定江, 张世臣.中药炮制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534-535. 〖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