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乳酸菌散辅助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32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2

       作者:王永太,丛景惠,王菊萍

【关键词】  多维乳酸菌;新生儿;母乳性黄疸

近年来随着母乳喂养率的上升,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占新生儿黄疸20%~30%[1]。我院2004年11月~2006年11月收治母乳性黄疸患儿32例,我们观察了多维乳酸菌散(妈咪爱)对母乳性黄疸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母乳性黄疸的诊断依据[2]
      
  (1)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黄疸在生后2 d~2周内出现并持续不退;(2)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3)排除感染、溶血、缺氧、头颅血肿、肝功能障碍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等所致的黄疸;(4)停哺母乳后黄疸迅速减轻或消退。

  1.2  临床资料
      
  共观察母乳性黄疸患儿32例,男17例,女15例;日龄3~35 d,出生体重2 100~4 100 g。足月儿29例,早产儿3例;其中顺产21例,剖宫产11例;早发型黄疸27例,迟发型黄疸5例。均为纯母乳喂养,无产伤及窒息史,母亲孕期无异常情况。随机分为两组,组22例,对照组10例,两组患儿在胎龄、出生体重、就诊日龄、治疗前血清胆红素浓度及其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1)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间断蓝光照射,酶诱导剂苯巴比妥5 mg/(kg·d),分2次口服,共5 d。总胆红素值>342 μmol/L者,给予白蛋白及对症处理。(2)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多维乳酸菌散(妈咪爱,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0.5 g/次,3次/d,温水冲服,5 d为一疗程,至血清总胆红素值下降至119.7 μmol/L以下,停止治疗。治疗前后使用上海Minilab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胆红素值和使用NJ33婴幼儿经皮黄疸测试仪测定经皮胆红素值。

  2  结果
      
  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值分别为(181.06±50.91)μmol/L、(179.15±46.25)μmol/L,经皮胆红素值分别为(169.15±45.42)μmol/L、(165.48±54.86)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值分别为(105.23±45.86)μmol/L、(148.52±42.16)μmol/L,(t=5.19,P<0.01),经皮胆红素值分别为(89.03±40.46)μmol/L、(139.03±50.38)μmol/L,(t=6.18,P<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母乳性黄疸根据发病日龄分为早发、迟发两型。早发型黄疸是由于母乳喂养不足,胎粪排出延迟引起。迟发型黄疸可能与巨细胞病毒感染有关[3]。母乳性黄疸确切原因尚未肯定,一般认为由于母乳内含有较高浓度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此酶进入新生儿肠道将结合胆红素(CB)分解为未结合胆红素(UCB),经肠壁将UCB吸收进入血循环,到肝脏再进行胆红素的代谢,肠肝循环增加,加重黄疸。Lascair[4]认为新生儿肠道内β?GD含量多,活性高,而引起未结合胆红素(UCB)从肠壁回吸收的肠肝循环增加,因此,在处理母乳性黄疸时不仅无需停母乳改喂牛乳,反而鼓励多喂母乳。
      
  妈咪爱散剂主要由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组成,本品冲服后能在回盲部以上定居、增殖,促进肠道在短时间内有益菌群维持在正常菌群的最佳状态[5]。妈咪爱散母乳性黄疸,增加肠道中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的含量,迅速建立肠道正常菌群,改变了肠道的pH值,降低了氧化还原电势,使肠道内的胆红素还原成粪、尿胆原增加;抑制肠道中β?GD活性,减少了肠道中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促进肠蠕动,使肠道中胆红素排出增加,从而降低了血清胆红素值[6]。本组患儿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值、经皮胆红素值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多维乳酸菌散辅助治疗母乳性黄疸能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
  [1] 胡亚美, 颜 纯. 临床儿科诊疗关键[M]. 南宁: 广西技术出版社, 1999: 34?35.

  [2] 刘 敬. 母乳性黄疸有关临床问题探讨[J]. 临床儿科杂志, 1995, 13(2): 96?97.

  [3] 刘 敬, 王威颖. 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与迟发型母乳性黄疸[J]. 医学理论与实践, 1994, 7(5): 9?10.

  [4] 吴圣楣. 儿科治疗矛盾[M].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6: 28?29.

  [5] 孙爱平, 李淑风. 妈咪爱对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影响的临床观察[J]. 新生儿杂志, 1999, 14(5): 226?227.

  [6] 黄志华, 蔡宝珍. 微生态调节剂干预母乳性黄疸临床观察和机制探讨[J]. 新生儿科杂志, 2002, 17(4): 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