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瘀同治在血管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2

             作者:张怀印 魏勇军 张军海

【关键词】  活血祛瘀剂;化痰药(中药);血管疾病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损害血管壁的危险因素增加,致使由于血管病变引起的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血管病等发病率也逐年升高,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早期发现和干预血管病变的进展是延缓和控制相关疾病发生的根本措施。我们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采用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等疗法治疗血管性相关疾病获得了较好疗效。

  1  痰、瘀是导致血管病变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不合理,嗜好烟酒人群的增加,纳入高脂类食物等热量摄入过多,加之工作节奏的加快及养尊处优、劳逸失度等,导致身体肥胖,使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等发病率增加,再加上年龄老化、吸烟等因素,均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实验研究证实,由于脂质沉积,血液处于高黏、高凝、高吸附、高凝集等状态,全血黏度与还原黏度升高,血小板易于激活,聚集性增高,微血管内血流缓慢淤滞,相继出现炎症变化,内皮损害,细胞黏附,致使血管内皮下形成脂肪条纹,纤维斑块,造成动脉僵硬度的顺应性降低,斑块逐渐增大、破裂,导致细胞聚集,血栓形成[1],均可在心、脑、肾、四肢等血管部位造成血栓闭塞性疾病,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中医学认为,肥胖者乃痰盛体质,为痰为膏,血脂异常为痰浊在血,为浊为痰。痰浊与血瘀,二者同源而异物,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互相依存,互相为用。由于长期过食肥甘厚味辛辣,或好逸少动,食滞不消,损伤脾胃,聚湿生痰,痰浊随气血而动,无处不到,内至脏腑,外至经脉,阻碍气血运行,日久者痰瘀互结,闭阻脉络。故张山雷云:“痰涎积于经隧则络中之血必滞。”脉道阻滞,水谷精微不得运行,则聚津为痰。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痰候》曰:“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痰浊瘀血留滞脉络,血脉阻滞,遂成裹囊,导致血管性相关疾病的发生。在脑则阻遏清阳,神机失用,出现眩晕、头痛、中风、偏瘫、昏仆等,在心则胸阳闭阻,血瘀气滞,出现心悸、胸闷、胸痛等,在肾闭阻脉络,出现腰痛不移、尿血等,故吕仁和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对肾病微血管病变提出“肾络微型疒徵瘕”学说,在肢体则麻木疼痛、活动不利等,痰瘀结于皮下脏腑可出现痰核、肿块等。

  2  活血祛瘀、化痰通络在血管性疾病中的临床运用
   
  痰浊血瘀、脉络闭阻乃此病之病机,应以活血祛瘀、化痰通络为基本大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血实者宜决之。”临床上治疗痰浊、血瘀,首先辨明孰重孰轻。若出现胸闷、口黏、苔腻等痰浊为主者,当以化痰为主,以温胆汤为基本方,佐以活血行气,常用药物:竹茹、枳壳、茯苓、橘红、半夏、石菖蒲、郁金、丹参、生山楂、苏木;若出现疼痛不移、舌质紫黯、有瘀斑、舌下脉络紫黯明显、脉弦涩者,当以活血化瘀为主,以血府逐瘀汤为基本方,佐以化痰行气,常用药物:红花、桃仁、川芎、赤芍药、丹参、生山楂、地龙、白僵蚕、石菖蒲、郁金、半夏等。其次根据发病部位,选择佐加药物,在脑选用川芎、葛根、地龙、天麻、白僵蚕、石菖蒲、郁金等;在肺选用桔梗、杏红、郁金、枳壳;在心选用丹参、川芎、石菖蒲、郁金;在腰部选用川牛膝、杜仲、鸡血藤、老鹳草;在上肢选姜黄、川芎、桂枝、葛根、地龙;在下肢选川牛膝、地龙、木瓜、牡丹皮。若见痰核、疒徵瘕,选用生牡蛎、浙贝母、半夏、山慈姑、三棱、莪术、穿山甲等。再之,化痰活血,离不开行气。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行则痰消。血瘀者宜行气活血,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欲治其血,当以调气为先。可佐加枳壳、川芎、郁金、香附等品,气虚痰阻血瘀者宜补气化痰活血,加黄芪、白术等。

  3  虫类药物在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
   
  痰瘀互结日久,脉络闭阻不通,即“久病入络”。非虫类穿透之药不能开,常用药物有地龙、白僵蚕、全蝎、蜈蚣、水蛭、地鳖虫、穿山甲等,以活血通络化痰。若邪气犯络或久病不愈,皆可致络中气机郁滞,血行不畅,津凝痰结,顽痰死血瘀阻于络脉,疾病缠绵难愈[2]。相当于红细胞变性、血小板凝聚、血脂增高、血栓形成和动脉硬化。治以虫蚁搜剔合辛香通络,常用药如水蛭、蜣螂、穿山甲等。去恶血留于经脉非全蝎、蜈蚣莫属,《玉楸药解》曰全蝎能“穿透筋骨”。痰瘀固结不散用水蛭、白僵蚕,《神农本草经》谓水蛭“主逐恶血、月闭、破疒徵瘕、积聚、无子、利水道”。通经剔络,地龙、全蝎、穿山甲无所不至。

【】
    [1] 韩学杰,张印生,沈绍功(指导).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渊源和创新[J].医药学报,2004,19(10):623-625

  [2] 吴以岭.络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