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炎症机制与中医药辨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郑文静 尚文斌 时间:2010-07-12

【摘要】    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与炎症有着密切的关系,炎症因子可引起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炎症因子包括TNF?α、IL?6,CRP,脂联素,MCP?1等。中医药糖尿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胰岛素抵抗的病因病机与脾胃虚损有关,采用中药疗法调节糖尿病的炎症状态,改善胰岛素抵抗。

【关键词】  2型糖尿病/中医药疗法;胰岛素/药效学;炎症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T2DM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同炎症密切相关,T2DM是先天性免疫和低度慢性炎症性疾病。在T2DM的易感个体,随着老龄化和营养过剩等环境因素的作用,先天性免疫系统被激活,巨噬细胞、脂肪细胞等前哨细胞分泌TNF?α、IL?6等多种炎症因子,进而引起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的发生。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而针对T2DM的慢性炎症学说,开展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临床效果和阐明其作用机制。

    现有有研究表明,IR及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可能不是相互独立的,如果胰岛素自分泌作用确定的话,那么胰岛β细胞的IR似乎是二者联系的桥梁,在这基础上可能存在着炎症因子对二者共同的作用,其分子机制是靶细胞胰岛素受体后信号转导通路的缺陷。由于IR在T2DM发生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因此,本篇主要针对胰岛素抵抗的炎症机制进行综述[1]。

    1  炎症因子引起胰岛素抵抗

    目前,炎症反应与IR发生、发展的关系并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其分子机制是靶细胞胰岛素受体后信号转导通路的缺陷。许多炎症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γ干扰素(IFN?γ)等,通过血液和(或)旁分泌的作用干扰胰岛素的信号转导[2],导致胰岛素敏感细胞(如肝细胞、肌肉细胞和脂肪细胞)内的胰岛素受体底物(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s,IRS)丝氨酸磷酸化,抑制其酪氨酸磷酸化,导致IRS与胰岛素受体的结合能力下降,并减弱IRS激活其下游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结合能力下降,并减弱IRS激活其下游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 Kinase,PI?3K)的磷酸化过程,干扰胰岛素信号经IR/IRS/PI?3K通路下传,从而诱发IR。

    1.1  TNF?α  TNF?α来自多种细胞,其中脂肪细胞是其重要来源之一。目前TNF?α引起IR的作用机制较明确,大致分为以下几点:①TNF?α可诱导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丝氨酸磷酸化,降低IRS酪氨酸激酶活性。同时TNF?α抑制其后的IRS蛋白与胰岛素受体及下游信号转导途径相互作用的活性。TNF?α抑制其后的IRS蛋白与胰岛素受体及下信号转导途径相互作用的活性。TNF?α的这种作用可能与鞘脂类代谢有关,通过激活鞘髓磷脂酶,引起神经酰胺的生成,激活PI?3K,增强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从而使信号转导受阻。实验证明,TNF?α刺激下,鞘髓磷脂酶和神经酰胺可使PI?3K活性升高约5倍[3]。②有研究表明,TNF?α能直接抑制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4)、胰岛素受体及IRS?1mRNA的表在水平,从而抑制葡萄糖转运时外周组织利用葡萄糖的限速步骤,因而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大大降低,使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的摄取能力显著下降。③TNF?α可通过抑制脂蛋白脂酶活性,促进脂肪细胞内脂肪分解,使外周游离脂肪酸(FFA)水平升高。FFA通过影响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的蛋白,如抑制PTK的活性,抑制IRS?1的表达与酪氨酸磷酸化,从而降低组织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Tripathy等研究表明急性升高血FFA水平能促使白细胞生成活性氧族(ROS)增加,增加氧化应激,导致单核细胞核因子NF?κB升高,启动内皮细胞(EC)的炎症过程[4]。④作用于其他细胞因子,如刺激IL?6的生成,抑制脂联素、瘦素和过氧化物增殖因子受体?γ(PPAR?γ)的产生。⑤刺激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的产生,从而趋化巨噬细胞浸润脂肪组织,导致炎性因子大量分泌,引起IR[5]。⑥Aijada[4]研究证实,TNF?α可以抑制EC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导致胰岛素受体磷酸化及蛋白质表达降低。

    1.2  IL?6  体内IL?6约有1/3来自脂肪细胞,它既可以作用于脂肪细胞本身,又可以无距离调节其他组织细胞的功能。在炎症反应早期,少量IL?6促进胰岛素产生,导致高胰岛素血症;在炎症反应晚期,IL?6抑制胰岛素产生,从而促进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6]。IL?6通过以下机制诱导IR:①IL?6诱导IRS?1丝氨酸磷酸化,抑制其酪氨酸磷酸化,使胰岛素信号传导受阻;研究发现,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家族(SOCS)能抑制胰岛素信号转导,而IL?6可诱导SOCS蛋白表达,从而抑制IRS?1酪氨酸自身磷酸化[7],导致IR。②IL?6抑制脂联素表达(脂联素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导致IR[5]。③IL?6受体与瘦素受体有共同的细胞信号传导通路,IL?6和瘦素具有竞争性抑制作用,IL?6增多可导致瘦素抵抗[5];同时,肥胖个体对瘦素受体不敏感,使其抑制胰岛素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作用减弱,从而导致IR[3]。④IL?6可导致脂代谢紊乱,一方面通过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另一方面与IL?6基因?174G/C多态性有关,?174位碱基为G时,FFA、甘油三脂、极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增高,而FFA升高可抑制胰岛素在肝脏的清除,导致高胰岛素血症,也可使脂肪酸氧化增加,竞争抑制葡萄糖的氧化[8]。⑤最近发现,在3T3?L1脂肪细胞、小鼠肝细胞和人HepG2细胞中,IL?6抑制GLUT4和PI?3K的活性,进而抑制胰岛素信号传导,导致IR[6]。

    1.3  C反应蛋白(CRP)  CRP由肝脏产生、分泌的重要防御分子,是全身炎症反应的敏感性标志物,其表达受某些炎性因子调控,如IL?6和TNF?α作为极强的促炎因子,可刺激肝脏合成CRP。CRP为急性时相蛋白,许多研究都已经证明CRP和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正相关。

    1.4  脂联素(adipokine)  脂联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特异性血浆激素类蛋白。它不仅与肥胖、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有关,也参与炎症反应[9]。Yokta等[10]认为,脂联素对免疫炎症起负调控作用。通过抑制成熟巨噬细胞的功能对抗急性炎症反应,通过抑制粒、单细胞系成长而在慢性炎症中起作用。脂联素可以抑制脂多糖诱导的TNF?α产生,抑制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调控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同时,脂联素尚可诱导胰岛素介导的胰岛素受体酪氨酸磷酸化,进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1.5  刺激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CP?1是介导巨噬细胞激活和趋化的重要介质,可诱导巨噬细胞由外周血液循环进入脂肪组织并使其激活。巨噬细胞一旦被激活,可分泌多种炎性因子如IL?6、TNF?α等,这些炎性因子均可抑制脂肪细胞的胰岛素信号传导,还可进一步刺激巨噬细胞分泌大量炎性因子,最终引起脂肪细胞广泛降解,解放大量游离脂肪酸,导致IR。

    1.6  核转录因子?κB  NF?κB普遍存在于细胞质,与抑制性蛋白IκB结合处于非活性状态,它可被IL?6、TNF?α和CRP激活。NF?κB通过介导一氧化氮的合成及促进TNF?α和IL?6的产生来加重炎症反应,使炎症反应持续扩大,导致IR[11]。

    炎症学说认为,2型糖尿病的发病所涉及到的炎症因子主要包括如下几类:①免疫炎症反应细胞,如淋巴细胞及其亚类,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等;②急性期反应蛋白,如C反应蛋白;③细胞因子、TNF?αγ、IL系列,主要为IL?6、瘦素、脂联素和抵抗素;④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第Ⅷ因子等;⑤血脂成分,如FFA、TG、脂质氧化应激中间产物;⑥其他,如唾液酸、血清类黏蛋白、γ?球蛋白、结合珠蛋白、内皮黏附因子等。目前对这些因子进行的大量研究,其结果皆显示了与IR及T2DM的相关性。

    2  胰岛素抵抗炎症发病说与中医

    2.1  中医对胰岛素抵抗病因病机的认识  现今多数学者认为,胰岛素抵抗是本虚标实之证,其中与脾胃虚损关系最为密切;标实包括痰、瘀、毒等致病因素。脾主运化,维系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饮食不节,嗜食酒醴肥甘,则脾胃受损,酿生痰浊,影响气血化生;同时也可导致胃与大肠实热燥结,腑气不通,加重脾胃受损。肌肉为脾之所主,其功能的正常发挥,主要依赖于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转。而健脾胃、通腑实,可以恢复脾胃功能,提高肌细胞摄取及利用葡萄糖的作用。肝郁是发生消渴的重要因素。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发挥正常生理功能。郁怒伤肝,易从火化,肝火炽盛灼津以致津液亏损,燥热内升而发生消渴。同时,糖尿病日久不愈,患者多忧郁焦虑,精神紧张,使肝失疏泄加重,而致气滞血瘀,郁久化热,进一步灼伤阴津;血瘀气滞亦可进一步影响水津的输布和吸收,使津液匮乏而加重原有的三消症状。表现在胰岛素抵抗方面,即是肝糖原合成的减少、肝糖原分解的加速。过食肥甘,损伤脾胃,滋生痰湿与内热,痰热内阻发为消渴;而生活方式的改变,造成“久卧伤气,久坐伤肉”(《素问·宣明五气论》),使中焦壅滞,脾失健运,水湿停聚,酿生痰浊,可直接耗伤阴液,又可郁而化热损伤阴液,更有痰湿日久闭阻经络,阴津失于输布,使肌体失去濡养而发为消渴,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患者一般多肥胖或超重。机体气虚推动无力、痰湿阻碍气机、热邪煎熬津血、阳虚寒凝血脉,均可造成血瘀。而凝血纤溶系统对维持机体出凝血平衡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调控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同时也与炎症过程密切相关。毒邪其途径既可由外而内,因感染某些病毒,使胰岛β细胞广泛受损而造成糖尿病,亦可因情志抑郁,气机不畅,痰湿不行,血液瘀滞,日久酿毒,痰瘀毒邪蕴结,不得宣泄,从而促进了炎症因子的产生及炎性反应的过程,加重糖尿病病情的发展[11]。

    2.2  中医方药的效果和机制  许多中药复方和单味药及有效成分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炎作用。郝钰等发现黄连小檗碱能抑制IL?1和TNF激活的内皮细胞与多形核白细胞(PMN)的黏附,拮抗这2种细胞因子的作用,同时减少TNF诱导的PMN CD18表达增多。邢杰等报道大黄素能显著抑制由LPS诱导的人巨噬细胞释放炎性细胞因子,使IL?1、IL?5、IL?8、TNF的分泌显著减少。黄芩素体外能有效抑制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IL?1β、IL?6、TNF、IFN?γ[12]。黄芪多糖对肾阳虚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NF?κB及IκB上调IκBmRNA表达,抑制NF?κBmRNA的过度表达,从而延缓肾阳虚型糖尿病肾病的进展[12]。药理研究表明,人参、生黄芪、大黄等健运脾胃、通腑泄浊的中药能抗炎降糖、减轻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13]。对复方的研究显示,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对IL?1的生成有抑制作用[13]。马俊等[14]研究显示,复方黄连降糖片(黄连、大黄、肉桂)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小鼠的糖脂代谢紊乱,增加小鼠骨骼肌GLUT?4mRNA的表达。这表明中医的虚、痰、瘀、毒可能与T2DM的炎症之间存在一定关系。

    综上所述,大量资料证实T2DM是一种慢性低度炎症性疾病,而进一步阐明炎症发生及引起T2DM的具体分子机制可以为T2DM提供更为有效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手段,而中医药可能通过调节糖尿病的炎症状态,改善胰岛素的抵抗,达到防治糖尿病的目的,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
  [1]赵家伟,李秀钧.胰岛细胞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主角[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4,20(3):183?184.

[2]Leinonen E,Wiklund O,Hurt Camejo E,et al.Insulin resistance and adiposity correlate with acute phase reaction and soluble cell adhesion molecules in type 2 diabetes[J].A the roscle rosis,2003,166(2):387-94.

[3]尤巧英.部分炎症因子与胰岛素抵抗[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4,24(3):193-185.

[4]黄海泉.胰岛素抵抗的炎症机制及治疗策略[J].安徽医药,2007,11:73-74.

[5]Arner P.Insulin resistance in type 2 diabetes-role of the adipokines[J].Curr Mol Med,2005,5:333-339.

[6]Smith U,Rotter V,Nagacev I.Interleukin-6(IL-6)induces insulin resistance in 3T3-L1 adipocytes and is,like IL-8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overexpressed in human fat cells from insulinresistant subjects[J].J Biol Chem 2003,278(46):45777-45784.

[7]Klover PJ,Senn JJ,Nowak IA,et al.Suppressor of eytokine signaling-3(SOCS-3):A potential mediator of interleukin-6 dependent insulin resistance hepatocytes[J].J Biol Chem,2003,178(16):13740-13746.

[8]Fernandez-Real JM.Vendrell J,Broch M,et al Interleukin-6 gene polymorphism and lipid abnormalities in healthy subjects[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0,85(3):1334-1339.

[9]叶 丹.炎症反应相关因子与胰岛素抵抗[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4,23(5):312-314.

[10]Yokota T,Oritani K,Takahashi I,et al.Adiponectin,a new member of the family of soluble defense collagens,negatively regulates the growth of myelomocytic progenition and the functions[J].Blood,2000,96(15):1723-1732.

[11]王忆黎,严余明.试述2型糖尿病炎症发病说对中医临床的意义[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3,27(3):20-21.

[12]张莹雯,吴朝妍.黄芪多糖对肾阳虚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NF-κB及IκB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6,14(6):365-368.

[13]陆付耳,冷三华,屠庆年,等.黄连解毒汤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和血脂代谢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4):43-45.

[14]马 俊,宋菊敏,闫记灵,等.复方黄连降糖片对KK-ay小鼠骨骼肌GLUT-4基因表达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6):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