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医五脏免疫理论与免疫性不孕不育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叶平 时间:2010-07-12

【摘要】  通过论述古代医著中免疫与五脏的关系,深入探讨了中医学与免疫性不孕不育的关系,并提出中医免疫性不孕不育的展望。

【关键词】  不孕不育;五脏;免疫;中医

  Abstract:By expou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mune and five organs in ancient medical works, it deeply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CM and immunity sterility, bringing forwards the prospect on sterility treated with TCM.

  Key words:sterility; five organs; immunity; TCM

  1  中医免疫学理论的渊源

  1.1  古代免疫的概念  中医“免疫”一词首见于十九世纪的《免疫类方》,疫:疫疠之鬼,民皆疾也。对传染病的描述,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已有论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症状相似”。中医学有关免疫的思想与传染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中医学认为,相当于人体正常功能的“正气”是针对导致疾病的“邪气”而言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是指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也即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真气雷同于正气,是人体抗病物质和抗病能力的综合体现。元气是正气的一部分,因其藏于肾,又称为肾气。卫气也是正气的一部分,具有“熏肤、充身、泽毛”等作用。邪气指一切致病因素的总称。

  1.2  五脏免疫的理论  (1)肾与免疫。肾主生殖,胞脉系于肾。研究认为:肾主藏精,肾精化肾气,肾气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其盛衰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与年龄及人体正气呈正相关性,此与中枢免疫器官胸腺功能相似;肾中所藏的先天之气,禀受于父母,是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具有遗传的特性,决定着人体先天禀赋的强弱,即抗病能力的强弱,而现代医学的天然免疫功能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也是在种系发育和进化中形成的与生具有的免疫能力;肾藏精,精化髓,髓充养于骨,而人类的免疫细胞均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说明肾与免疫细胞的生成有着密切关系。(2)肺与免疫。卫气源于水谷之精气,其行于脉外,散行全身,具有温养脏腑肌表皮毛,调节汗孔开合,卫护肌表,抵御外邪的作用。是人体内具有抗御外邪、护卫机体功能的一类精微物质。对比现代医学可知,卫气的这种功能相当于现代免疫学所说的抗感染免疫功能,卫气作为一种精微物质就是人体内的免疫细胞。(3)脾与免疫。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升清统血,是气血生化之源。脾所运化的水谷之精气,是正气之源,是营、卫、气、血、精、津液及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正气的强弱,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先天,但后天水谷之精的充养是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是人体正气之源。所以,脾气的强弱,决定着人体正气的盛衰和抗御疾病的能力。(4)肝与免疫。中医学认为肝在五行中属木,本性升发而喜条达,肝的生理特点为主升、主动、主散。《素问·灵兰秘典论》称肝为“将军之官”,意在说明人体五脏中的地位与职责具有疏泄、升发、抗邪解毒、保护机体棉受邪气侵害、促进内外环境稳定和功能协调统一。肝的防病抗病作用通过肝主疏泄的主要生理功能表现出来。(5)心与免疫。现代研究认为中医心的功能,不仅包括了解剖学的心,还包括了现代医学脑的部分功能,涉及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心与脑是通过经络相联系的。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脑不仅是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高级调节中枢,也是精神情志活动和体内免疫调控中心,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的重要环节。

  2  中医五脏免疫与不孕不育
   
  免疫性不孕不育与先天禀赋不足、外感六淫之邪、营卫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湿热瘀血内生因素相关。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殖,胞络系于肾,肾有阴阳二气,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液非此不能生,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肾主纳气,气根于肾而归于肺,故有助肺之吸气和肃降,肾虚则肺也虚: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之健运,有赖于肾阳之温煦:肝肾同居下焦,肝木需赖肾水的濡养,肾精充养,则肝也得滋养。当肝木失常时,将影响心肾的交合,因为肝郁气滞,上不能济心火,下不能引肾水。从临床观察可以看到,本病既与以肾为主的脏腑整体的阴阳气血失调有关,又与局部的郁火、湿热、血瘀有关。整体的阴阳气血失调,阴阳气血不足则人体免疫物质基础缺乏、功能低下,抗力不强。外邪入侵胞宫胞络,伏于血分,使冲任、胞宫损伤,邪毒或湿热与血相搏击,扰乱冲任、气血,影响精卵结合,而至不孕;或者深入子宫胞络。精卵结合后,将影响胚胎发育。强调免疫性不孕不育疾病的发生取决于正气的盛衰。正气的强弱是疾病发生与否的决定性的因素。

  2.1  免疫功能低下与不孕不育  临床多见于封闭抗体和抗独特性抗体缺乏导致的母-胎免疫识别低下型反复流产

  2.1.1  肾气虚为本  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以肾中精气为物质基础的肾阴肾阳是各脏阴阳之本,肾之阴阳作用相反,互相制约,对人体的代谢和功能起着调节作用。实验研究证实调肾中药可通过改善神经-内分泌-免疫从而对各系统疾病发挥作用,而对本病则体现在对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性腺轴功能的调节作用。故肾者,封藏之本。子宫者,系于肾。肾虚不能司封藏之职,且不能助子宫之藏,故屡孕屡堕,屡堕则肾愈虚,愈虚则愈不能系胎,所以滑胎矣。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述“男女生育,皆赖肾之作强,肾旺自然荫胎也。”因此,补养肾气是固摄胎元的主要方法。药理研究证实补肾益气中药有调节免疫和内分泌作用,通过母-胎免疫调节使封闭抗体明显增加,促使母体对胚胎免疫保护作用加强。

  2.1.2  肺脾心气虚为辅  肺主卫,肺气不足,卫外不固,外邪入侵,扰动胎元,甚则堕胎;脾为后天之本,肾精、肾气必赖后天水谷之气以充养,胎儿之成长也有赖于后天水谷之精。脾气不足,气血乏源,气不摄血,血不养胎,胎元不固,而致堕胎。故补益脾气不仅保胎成功率高,而且也有利于胎儿生长发育;《傅青主女科》提到“胞脉者上系于心”,“胞脉者系于肾”,可见,子宫的藏泻是建立在心肾交济的基础上的。所以子宫摄纳胎元及胚胎的生长发育,自然与心神的宁静密切相关。宁心安神,调节情志,使心肾交济以固摄胎元。

  2.2  免疫功能亢进与不孕不育

  2.2.1  临床多见于血型抗体、抗心磷脂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抗精子抗体等导致的不孕及母-胎免疫识别亢进型反复自然流产。

  2.2.1  阴虚火旺为本  妇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阴虚者与肝肾有关,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木失于滋养,肝火内动,火旺更易阴虚。因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内寄相火,属于风脏,最易活动,最易变化,且肝脏有解毒和消散异常物质,转换阴阳的作用。所谓厥阴者两阴交尽,阴尽阳生,是阴中之阳脏,气火风阳,最易扰乱阴阳的相对平衡。故在免疫亢进病变,或对毒性或异常物质的分解,肝脏的作用十分重要。我们在临床上观察到,阴虚火旺者,大多有肝火因素在内,肝火旺者,又易化风,风火入于血分,将引起血分风热的过敏状态,由于火旺,免疫可呈亢进状态,前人曾有“火热烁精”之说。阴虚则冲任亏虚,胞脉失养;火旺则血海蕴热,冲任不得相资,精卵不得结合,自然不得成孕。热扰胞宫,胎动不安,甚则堕胎。火旺者可以促进亢进,但本质上是阴虚。临床研究证明:滋肾养肝之剂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少自身免疫,消除自身抗体的产生;能提高E2、P水平,调整机体内分泌环境,从而增强抵御免疫反应的能力。

  2.2.2  湿热血瘀为标  素体情志抑郁,气机不畅,肝气犯脾,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又肝郁日久化热,肝热脾湿结合,湿热蕴蒸伤及任脉,任脉失固;或由摄生不慎,湿热之邪趁虚而入胞中,湿热粘滞、阻滞气机,气滞血瘀、瘀阻脉络、气血运行失畅,冲任失于荣养,胎元难以固摄而致堕胎。或瘀血湿热内阻,脉络不通,冲任不得相资,难于摄精成孕。或瘀血湿热内阻,脉络不畅,精不循常道,并乘虚而入,变为精邪,与血津搏结,使冲任、胞宫气机失调,失纳精之力,使精子活力下降,甚至凝集难动,无力与女卵结合成孕或孕而常堕。而精子作为抗原进入女性血液后,犹如邪毒内侵,又形成湿热阻滞的病理。湿热瘀血既是病因,又是病变过程。清热活血,化瘀通络,抑制抗体产生改善微循环。甲皱和球结膜微循环观察发现:瘀血的微血管中血细胞流动速度明显减慢,严重时有停滞现象,微血管末端有扩张形成血液积聚。实验证明:清热解毒药物对免疫性IgG抗体有抑制作用,对免疫性抗体生成细胞也有抑制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活血化瘀药物能纠正T细胞亚群分布紊乱,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坏死组织和异物的能力,恢复稳定状态,抑制过多抗体产生,调整异常的免疫功能;有改善子宫及胎盘微循环的功能,而促进胎盘后或底蜕膜下血肿的吸收,减轻胎盘病变程度,从而有助于提高胎盘功能,保证胎儿宫内正常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