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恩病的诊断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吴小丽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克罗恩病临床特点和辅助检查在克罗恩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克罗恩病患者临床表现为腹痛22例、血便15例、腹泻18例;结肠镜下表现为糜烂及浅表溃疡15例,充血、水肿22例,病理变化主要为黏膜慢性炎症和炎性细胞浸润。结论:综合分析病史、体检及辅检,特别是结肠镜检查,克罗恩病是可以及时诊断的。

【关键词】  克罗恩病 结肠镜检查 胶囊内镜 分析

    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为炎症性肠病中的一种,目前尚未有诊断的“金标准”,主要根据临床表现、X线胃肠造影、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且需排除其他疾病[1]。笔者总结了近8年来本院诊断的26例CD患者临床资料,探讨CD的临床特点和辅助检查在诊断中的作用,以期提高CD的诊断水平。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6例CD患者为本院1998年9月至2006年9月诊治的病例,符合中华医学会建议的克罗恩病诊断标准[2]。26例CD患者中男16例,女10例;发病年龄18~66岁,平均39.8岁,其中<20岁1例,20~29岁5例,30~39岁11例,40~49岁4例,50~59岁3例,≥60岁2例;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9年,平均21.5个月。

    1.2  临床表现  以腹痛最多见,占84.6%(22/26),血便15例,腹泻18例,发热12例,腹部肿块6例,贫血伴体重减轻13例,肝肿大伴功能损害(已除外药物性以及病毒性等引起的肝功能损害)占23.1%(6/26),膝关节炎3例,腕关节炎1例,低蛋白血症5例,口腔溃疡2例,结节性红斑1例。26例中并发肠梗阻7例,肠穿孔2例,内瘘3例,腹腔脓肿2 例,胆结石1例,肾结石1例。

    1.3  检查情况 

    1.3.1  结肠镜检查:23例达回盲部,3例因病变较严重达降结肠而止;26例中累及回肠16例(占61.5%),回盲部9例,升结肠8例,横结肠5例,降结肠5例,同时累及2个及2个以上有12例,3例镜下无异常发现;镜下观察到病变肠道呈节段性分布,病变部位可见黏膜不同程度充血、水肿22例,渗血7例,铺路石样表现3例,糜烂及浅表溃疡15例,假息肉4例,肠腔不同程度狭窄8例,内瘘3例,病变肠段之间肉眼观黏膜正常。

    1.3.2  病理检查结果:23例表现为全肠壁炎症,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15例深达肠壁肌层的纵行溃疡;5例有炎性肉芽肿增生。

    1.3.3  小肠气钡双重造影:8例行小肠气钡双重照影,4例(占50%)表现为黏膜皱襞粗乱,多发溃疡或狭窄。

    1.3.4  钡剂灌肠检查:7例行钡剂灌肠检查,3例(占42.9%)表现为部分结肠袋消失,肠黏膜增粗紊乱,边缘毛糙不齐,收缩舒张功能欠佳,钡剂充盈肠腔时,其轮廓线呈锯齿状,肠腔狭窄。

    1.3.5  胶囊内镜检查:1例曾行3次肠镜检查未见异常,后经胶囊内镜诊断为小肠CD,予激素和氨基水扬酸(ASA)后症状缓解,镜下病变主要为黏膜糜烂,形成溃疡,病变位于小肠远端。

    1.3.6  手术所见:2例因肠穿孔行手术,术中见腹腔内有脓性漏液,距屈氏韧带约110 cm处长约40 cm空肠中,上有三处较粗的条索状黏连,距屈氏韧带约120 cm处黏膜有一破烂孔伴黄绿色液体漏出;行部分空肠切除,端端吻合,腹腔冲洗术;病理示空肠局限性炎伴穿孔,考虑为CD;手术后予激素及ASA治疗后好转。

    2  讨论

    CD 是一种病因不十分清楚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多见于末端回肠和邻近结肠,但各段消化道均可受累[1]。本病在欧美国家发病率较高,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胶囊内镜检查的开展及人们对CD认识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国CD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分析本组CD临床资料与检查结果,有以下特点: ①发病年龄以20~40岁为主,占61.5%;男女之比为1.56∶1,男性多于女性,与国内组男多于女(1.2~1.6∶1)相似。②CD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并以几种症状并存出现,但亦有以单一症状为主要表现,本组中以腹痛最多见,占84.6%,其次为血便,部分病例伴腹泻、发热、腹部肿块、内瘘、贫血伴体重减轻、肝肿大伴功能损害、低白蛋白、关节炎、口腔溃疡等。本组中有1例以低白蛋白(白蛋白18~20 g/L)血症为突出表现,加之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病程较长(约2年),拟诊“肝硬化”收住本科,后行肠镜及病理等检查诊为CD;肠外表现中以肝肿大伴功能损害为多,占23.1%,因此,对于有低白蛋白血症、肝肿大伴功能损害病例不能忽略CD。③结肠镜下表现以黏膜糜烂、溃疡(占57.7%)、充血、水肿(占84.6%)等为主;病变多为节段性分布,病变肠段之间肉眼观黏膜正常;病变肠段的分布以回肠为主,与国内报道相似[3];病变可累及小肠,提醒临床医师不应忽视在内镜未到达部位的病灶存在,可借助X线或小肠镜及胶囊内镜检查;也提示临床医师操作结肠镜时不能仅以到达回盲部为最终目的,应对可疑病例插至回肠末端以发现病灶;活检主要表现为黏膜慢性炎症及糜烂。④小肠钡餐对CD检出率达90%左右,而被作为CD检查的首选方法[4]。但本组病例中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占50%)及钡剂灌肠检查(占42.9%)对CD诊断率较低,这可能同肠内钡剂较多、肠曲盘绕重叠,黏膜皱襞显示欠清晰,而使较小病变被掩盖有关,今后应努力提高X线诊断率。⑤胶囊内镜首次做到了在患者无痛苦的生理状况下获得整个小肠的影像学资料,本组中1例经胶囊内镜诊断,诊断前曾行3次肠镜检查均未明确。胶囊内镜的应用将会逐渐地提高我们对小肠CD的诊断,但胶囊内镜有局限性,胶囊内镜检查的定位诊断是模拟的,有时会出现较大的错误;胶囊内镜显示病灶常为一过性,亦不能获得活组织标本,不能作病检查;胶囊内镜依靠胃肠蠕动在消化道内行进,因而对较小的孤立性病变易造成漏诊,降低了胶囊内镜的检出能力[5];费用相对较高。⑥2例因肠穿孔而行手术,病变部位均在空肠,可能同空肠诊断较困难,易漏诊,临床表现不典型,病程较长等有关。在胶囊内镜普遍开展的时候,以期及时诊断空肠CD。

    因CD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存在肠外表现,且病变可累及口腔至肛门之消化道任何部位,造成CD容易误、漏诊。通过26例CD资料分析表明,对疑诊CD的患者,应首先作结肠镜检查,通过肠镜不仅可直接观察黏膜变化,而且可以在病变部位作组织学检查;而对于小肠CD应及早行胶囊内镜或小肠钡餐检查。依靠病史、体检、肠镜、X线以及胶囊内镜协助检查[6],CD是可以及时诊断的。

 

【】
  [1] 叶任高.内[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12-415.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2001,22(2):138-141 .

[3] 钱家鸣,吕红,李巍,等. 克罗恩病肠外表现和并发症[J]. 中华消化杂志,2004,25(7):395-398.

[4] Lewis B, Goldfarb N. Review article: The advent of capsule endoscopy-a not-so-futuristic approach to 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J]. 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3,17(9):1085-1096.

[5] 张子其,陈孝,张建平,等. 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分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J] .2003,20(4):227-229.

[6] 巫协宁,周怡和.炎症性肠病的诊治经验[J].中华消化杂志,2003,24 (9): 562-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