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养血通络法结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遗留肢体麻木的临床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陶恺 时间:2010-07-12
[摘要]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遗留肢体麻木用温阳养血通络法结合针灸的疗效。方法:对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3.4%,治愈率为76.7%,好转率为16.7%,未愈率为6.6%。结论:温阳养血通络法结合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遗留肢体麻木疗效满意。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遗留肢体麻木;温阳养血通络法结合针灸;临床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往往遗留肢体麻木,麻木区域皮肤感觉减退、畏寒等,医学证实是神经根因长期卡压出现水肿变性造成的,这一症状有的患者一时难以消除,持续时间长甚至不能消失,患者多数遵医嘱长期口服维生素B1、地巴唑、甲钴胺等,疗效不佳。我们依据传统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从“风寒湿阻,气血亏虚,经脉失养以及气滞血瘀”[1]来辨证施治,采用内服中药及针灸的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遗留肢体麻木120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其中,男性92例,女性28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4岁,平均44.5岁。多由急性腰扭伤、腰椎退变和慢性腰痛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无效而手术者。
  1.2临床症状
  本组120例临床症状均为术后遗留麻木,肢体不温,遇寒加重,麻木区域皮肤感觉减退,其中,足底麻木30例,足背外侧麻木49例,小腿外侧麻木20例,外踝部麻木21例。症状持续时间分别为3个月17例,半年72例,半年以上31例。
  2 治疗方法
  2.1 内服中药
  2.1.1 温阳养血通络方药用:麻黄10 g,肉桂10 g,苍术12 g,黄芪20 g,当归15 g,川芎6 g,续断12 g,独活18 g,寄生18 g,防风12 g,甲珠5 g,白花蛇12 g,全蝎6 g,蜈蚣6 g,水煎服,其中白花蛇、全蝎、蜈蚣焙干碾末装胶囊兑汤药服。
  2.1.2 辨证施治根据具体证型,以上方为主,辨证加减。
  风寒湿型:肢体麻木有疼痛,遇天阴寒冷加重,兼有畏风寒,手足发凉,腰膝痠沉,舌质淡黯,苔白润,脉浮,为风寒湿入经络,本症因腠理疏松、风寒湿外袭、经脉失荣、气血不和所致,治宜温络散寒,加附子6 g,干姜6 g温阳散寒。
  术中出血较多,肢体麻木抬举无力,面色萎黄,气短心悸,头昏,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为失血较多,脉络空虚,肢体无有所秉,遂可发生麻木,治宜养血理气,加熟地18 g,人参10 g,白芍15 g益气养血和荣。
  肢体麻木伴有痠胀不舒,面色晦暗,舌质紫色瘀斑,舌苔干,脉涩,为气滞血瘀,填塞经络,营阴失养,卫气失温,治宜重活血化瘀,加桃红12 g、红花6 g、乳香6 g、没药6 g活血化瘀。
  2.2 针灸
  以关元、气海、肾俞、环跳、三里为主穴,再根据麻木部位取其配穴,小腿外侧及足背麻木者配髀关、犊鼻、条口、下巨虚,外踝部麻木者配中渎、阳关、阳陵泉、阳交,小腿后侧麻木者配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等穴,进行提插、捻转、疾徐、迎随等手法,并深刺久留针。每穴必须得气并且有触电感,每日1次,每穴留针15~20 min,10 d为1个疗程,停10 d后继续下一疗程。肢体畏寒明显者以温针灸或艾炷灸(隔姜灸、隔附子饼灸每穴5~7壮),艾条灸作雀啄、回旋灸等[2]。
  3结果
  3.1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麻木消失,麻木区域皮肤感觉恢复;好转:麻木减轻,范围缩小,皮肤感觉有所恢复;未愈:麻木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疗程最短为1周,最长为2个月,治愈92例,占76.7%,好转20例,占16.7%,未愈8例,占6.6%,其中4例因疗程长、治疗暂无好转而自动放弃治疗。
  4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以后在急性或慢性外力作用下,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单独或连同髓核、软骨终板向外突出,刺激或压迫窦椎神经、神经根或脊髓引起的以腰腿疼痛、麻木为主要症状的疾病[3],手术虽然解除了压迫,但是因神经根的水肿、变性,仍有部分患者遗留肢体麻木。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是痹证,为风寒湿夹杂,乘虚入侵经脉,痹阻经络[4],而手术中必然创伤出血,血溢脉外,故气滞血瘀,失血又导致气血亏虚,经脉失养,所以中药麻黄、附子、肉桂以散寒,独活、苍术、防风祛风除湿;寄生、续断祛风湿通利血脉;人参、黄芪、当归、熟地、川芎、鸡血藤益气生血,桃红、红花、沉香、没药活血祛瘀;甲珠、白花蛇、全蝎、蜈蚣通络祛风;诸药合用达到温药散寒、除湿益气、通络除痹的作用。根据现代医学研究,以上药物具有改善微循环,激活神经,促进炎症吸收,消除水肿的作用。针灸取肾俞、气海、关元、环跳、阳陵、三里以温阳散寒,根据麻木部位,足底麻木者,取承扶、殷门、委中、承山;足背和小腿外侧麻木者取髀关、犊鼻、条口、下巨虚、中渎、阳关、阳陵泉、阳交等以通利经络。现代医学证实针灸能激活神经,促进某些神经递质活动,使神经兴奋,改善神经周围血液循环,起到营养神经的作用。综上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内外兼治的治疗原则,方法简便,疗效满意,患者乐于接受。
  []
  [1]丁继华,彭太平.中医骨伤科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337-338.
  [2]韦贵康.中医筋伤学[M].上海:上海技术出版社,2003.179-186.
  [3]岑泽波.中医伤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20-224.
  [4]丘茂良.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