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本恕主任医师治疗小儿面肌痉挛经验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庄婷 林艳 刁本恕 时间:2010-07-12

【摘要】  面肌痉挛属中医学“痉症”范畴,由人体正气不足,外邪滞留面部经筋,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失养所导致。在上多采用中医治疗,且效果尤佳。本文记录了刁本恕主任医师治疗小儿面肌痉挛的过程。刁本恕主任医师采用中医内外合治的治疗方法,治疗小儿面肌痉挛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  刁本恕; 中医学家; 面部肌肉; 痉挛; 中医内外合治; 儿童

面肌痉挛是指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不自主抽搐。发病初期常为一侧眼轮匝肌阵发性抽搐逐渐扩大至颊部、口角等面肌,双侧发病者较少见。在治疗上多采用中医治疗。近日见刁老治疗痉病1例,疗效显著,特笔录如下。

  1 病例介绍

  田某,男,14岁,20090703初诊。主诉:右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10+月。现病史:10+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右侧眼部肌肉不自主抽搐,呈阵发性发作。家长带至当地进行“针刺”等治疗,症状好转不明显,眼肌抽搐症状时有发生,并逐渐开始出现右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呈阵发性发作,多于睡眠后发作,无肢体抽搐。症见:未发作时如常人,发作时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发作程度严重时,面部轻微疼痛。小便可、大便每3~4日1次,纳差、睡眠差;查:神清状可,舌质嫩红,苔薄白,舌尖有红点,脉细数。患儿神智清楚,查体合作。语言清晰,语声正常。形体偏瘦,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鼓腮,吹气等动作均正常。家长告之患儿平素易患感冒,体质稍差。于2004年患“面瘫”,已治愈。3 d前曾流鼻血至今共5次。中医诊断:面风(邪热内蕴,气虚血瘀)、鼻衄(邪热内蕴,灼伤经络)。西医诊断:面肌痉挛、鼻出血。

  治疗:(1)中药汤剂内服:以疏风通络,柔肝止痉,凉血止血为则。牵正散加减:桑叶、菊花各10 g,金银花30 g,蝉花15 g,川红花3 g,天麻15 g,钩藤、石决明各30 g,僵蚕10 g,蜈蚣2条,全蝎10 g,蝉蜕30 g,白附子10 g,橘络15 g,丝瓜络、伸筋草各10 g,白茅根100 g,舒筋草、仙鹤草、侧柏叶、藕节各30 g。2剂,每日5次,每次30 mL。(2)中医外治:①普通针刺:印堂、迎香透四白、地仓透颊车;②灯火灸:风池、风府、大椎、曲池、列缺、合谷;③耳穴压籽:肝、胆、脾、胃、心、肾、脑点、神门、安眠、口、眼;④穴位敷贴:神阙(健脾)、中脘(行气)。(3)中药针剂静脉注射:黄芪注射液40 mL,红花注射液20 mL静脉注射,每日1次。

  20090707二诊。患儿述面部不适以紧绷感为主,眼部稍干涩、大便已解,解时有疼痛感,小便黄。纳可,眠差。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舌尖仍有瘀点。中药汤剂内服以杞菊地黄丸加入安神定志之龟板、鳖甲;活血通络之橘络、丝瓜络、桃仁、红花,其余治疗均不变。

  20090714三诊。患儿无眼部不适,面部抽搐感觉也不显,但仍以醒后面部紧绷为主,大便已每日1次,纳食可,睡眠有所改善。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微数。今入三伏之一伏,治疗上针刺加合谷、列缺。灯火灸加用华佗夹脊、足三里、三阴交。中药汤剂内服以六味地黄丸和四物汤加黄芪、黄连、焦栀子。煎服法同前。加用中医食疗:制首乌、天麻、酸枣仁、山茱萸、杜仲、玉竹、黄精各30 g,三七15 g、太子参30 g。加猪蹄筋100 g,瘦肉250 g,鸭胗2个。炖2 h,取汁500 mL,每日3次,每次50 mL。

  20090721四诊。患儿述面部紧绷感已不明显,纳眠可,小便调,舌质红,苔薄白。患儿仍以气虚夹瘀为主,治疗方法同前。中药汤剂内服,以养阴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痉为主。以杞菊地黄丸加减。中医食疗:三七15 g,天麻、淮山药、苡仁、玉竹、黄精各30 g煎服法同前。

  20090723五诊。患儿述面部不适已不显。鼻未再出血。二便调,纳食可。眠可。舌脉同前。患儿诸症痊愈,予大定风珠加减,并嘱患儿以香砂六君丸和杞菊地黄丸同服巩固。并予以下方法始终配合治疗。

  中药外熨:小茴香、吴茱萸、蚕砂各100 g,澄茄、丁香各30 g,1剂。加姜、葱白酒、盐各100 g,炒热后,用纱布外熨患侧面部。每日2次。

  蚕砂2 000 g,白菊花、杭菊花、细辛、川芎打碎、银花各100 g,1剂。将上面药物装入枕套,每于睡觉时当枕头,平时不用时用塑料袋包裹。每1个月更换1次药物。

  嘱:忌辛辣刺激食物,海鲜,多食蔬菜瓜果等清淡食物。

  2 体会

  面肌痉挛属中医学“痉症”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大多由人体正气不足,经脉空虚,风寒外侵,滞留面部经筋,致气血运行受阻,经脉失养。本病例由于曾患“面瘫”,虽已治愈,但面部经络损伤,邪气久留,加之平素体虚,易感受外邪,致气血瘀阻,脉络不通,肌肤失养。

  中药汤剂内服及食疗方均以益气祛邪、活血通络、舒筋止痉为则。太子参、生芪以扶正祛邪;川芎、蝉蜕可祛风散寒,舒筋解痉;全蝎、僵蚕以增熄风止痉之功;白芍、石决明、菊花、天麻、钩藤养肝荣筋,平肝熄风;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益气祛邪、舒筋止痉之效。本病的病位在肝、脾、经脉,故以大定风珠加减以熄风止痉、养阴柔肝。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散津散,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机体阴液的输布,加之患儿平素脾虚,故以香砂六君子加味健运脾胃,养阴生津,津输有常,辅以疏风解表、通络止痛之枕头外治,病因得以纠正,则痉不再发。

  针灸能激发诸阳经经气,通经活络。印堂、迎香、四白、地仓、颊车为面部穴位,合谷、列缺、为远端取穴,取其“面口合谷收”之意;列缺配合谷为原络配穴法,大椎属督脉穴,为诸阳之会;风池、风府局部取穴;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也是通经活络的常用穴;足三里、三阴交为调和阴阳、益气驱邪之常用穴位。各穴配伍共达疏风解表、养阴益气、活血通络、解痉止痛之功。

  《厘正按摩要求》将耳分为心肝脾肺肾五部;《灵枢·口问》[1]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穴压籽可对机体形成一种良性刺激,疏通经络,宣导气血,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选用眼,面颊和口为对症选穴,神门则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肝脾穴有养血荣筋,熄风止痉之功。各穴相伍,通过多途径多层次的相互作用,起到熄风止痉之良效。

  中药外熨温经通络,解痉止痛。

【】
  [1] 王庆其.内经选读[M].北京:中医药出版社,2003.